毛公鼎铭文原文及翻译 第1篇
因前些日子撰写《师毛父簋曆日考证曁相关史实蠡测》一文,收集史料时,留意到自2007年出土于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遗址的邓簋。其铭有_身皇剌侯迺闭朕毛父用辛祀_句。哲考证后,认为其中的_闭_字当作_阖_解。于是豁然洞开,认为毛公鼎铭文中的_闬_字和_闭_字通,亦当作_阖_解。
邓簋铭文拓本
邓簋铭文首句比较难懂,哲用白话解释下:这句话意思是名叫_身_的皇烈侯和我祖_毛父_共同在辛日用祀。迺,乃也。闭,阖也。阖,合也,共也。虽然_身_为何人尚不可考,但器主邓称其祖为_毛父_是无疑的,而_毛父_是成王时期的毛公专称。可推邓是师毛父子孙中的某个,派氏为邓。
因许慎对_闬_字解释不清,段玉裁注解又改许文原释为闾,认为许慎所阙言为闾,解_闬_为里门。故后之学者颇有些茫然。而许慎说文中,释_闭_为_阖门_,又释阖为闭,又释閟为闭门。可知阖閟闭皆可转注互训。许慎释_闬_下所缺字,恐是阖字,段注改为闾,字义偏失,造成后人不可理解。
_闬闭_二字内有_才干_字元构件,虽然段说_才_是象撑拒門之形,非才字。拒門用直木如杵然,段说是午字,杵省也。认为此处有轉寫失眞之虞。哲亦以为然也。不过以_闬_字形训来说,闬与闭形似,内中_干_亦象形撑拒門之物,类木制杆。此处二者皆象形门被内插,字义显然是闭门。
说文解字注 书影
毛公鼎铭文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尚书立政》:「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以二句对读,知耿乃形容光者,故杜说亦误。毛公鼎:「亡不闬于文武耿光」。禹鼎:「敢对扬武公丕显耿光」。此处_耿光_乃指永恒之光辉。又若耿耿于怀,耿耿不寐,耿介,耿直等,耿皆可作持久,绵长之解。
综上所述可知,_亡不闬于文武耿光_句中_闬_,与闭同,通阖。阖,共也,合也。_耿_,久也,恒也。整句话的意思是_相率来归之(原先)不来朝聘的方国,现在他们没有一个不共聚在周家王廷,沐浴在文王武王的永恒光辉照耀之下的。_
毛家小子天哲写于浙江金华
二〇一八年九月六日稿
毛公鼎铭文原文及翻译 第3篇
鼎内铭文长达497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文字字体为大篆。毛公鼎铭文显示的大篆书体高度成熟,表现出西周晚期纯熟的书写技法。毛公鼎铭文是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全铭文辞精妙而完整,古奥艰深,是西。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物,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由作器人毛公(厂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兽蹄形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铭文32行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完整的册命。共五段:其一,此时。
毛公鼎铭文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弁,皮帽,用于征战与祭祀。征,原为政。赐给你皮冠,用于岁祭和征伐
毛公歆对扬天子皇休,
对扬,答谢颂扬意。毛公歆答谢天子伟大美好的命令,
用作尊鼎,
用赏赐的金铸成宝鼎
子子孙孙永宝用。
希望子子孙孙能永远传承珍视。
毛公鼎铭文原文及翻译 第5篇
它如句读、字释尚有错者,学者往往亦沿袭旧说。又见流传之铭文多以问号补难籀字,释读径庭者亦比比皆是,逐一指错而又甚为不堪,是故小子哲不吝孤陋寡识,率尔操觚,先后作《毛公鼎铭文籀释考论》《再论毛公鼎的年代曁器主名释读》二文,以求对毛公鼎的研究成果能更加的完备,以改正一些错误的旧说。
毛公鼎銘文
回检前述二篇旧作,自觉所论基本观点和所徴史实大体无错,可谓能深入堂奥,发前人所未发。尤其在毛公鼎铭文释读方面,因用心最力,亦颇有新获。如_虩隌上下喏否_句,哲引《易·震》_震来虩虩笑言哑哑_句,释得_虩_后一字为_隌_,能跋先哲未明处。亦指明王静安释句首二字为重文虩虩许许之误。
又如_庶民实,毋敢龏櫜,龏櫜乃敄鳏寡_句,哲引周礼膏物注云:膏当为櫜。莲芡之实有櫜韬。释读铭文为龏櫜。指供给莲芡之实以代替苞谷之物。迨指以非主粮供给百姓为口粮,故下文才有_龏櫜乃欺侮鳏寡_之说。此说盖已得中要旨,能使读者理解文意不再有窒碍处。它如前人在铭文句读、字释尚有错者,逐字逐句纠正处亦尚不少。
虽如此,然学无止境,对铜铭释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竟全功,存疑存惑甚至错误处,亦在所不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