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1篇
《琵琶行》名曲解读
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琴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幽怨,有的恐怕是凡夫俗子的一笑而过、不置可否。对于千古名曲《琵琶行》,作为老师首先必须是它的知音,否则又如何将其中的精彩教授给学生呢?
整首诗歌就是一段美妙的音乐,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情感都是通过音乐来表达,又在音乐中升华的。xxx和琵琶女就是在音乐中相遇的,虽说有点偶然,但是两人的人生轨迹不是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平行线,冥冥之中两人注定会在此刻相识。且不说当时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意境,只要了解xxx当时的处境和情绪,就很容易了解xxx听到那段音乐时的感受。
一曲知音
一曲知人
琵琶女面对如此一位情感丰富的知音,她又有何反映呢?在弹奏过程中她又有何感受呢?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几个普通的细节动作透露了她之前的激动和感慨,貌似冷静的动作背后掩盖着她的心潮澎湃。她的目的是为了敛容,一般的歌女怎会多此一举,她们在作乐之时内心是冰冷的,而琵琶女是全身心的投入,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在演绎这段暗寓她坎坷一生的音乐,所以她敛容其实是在敛情。接着琵琶女娓娓道出了自己的身世,与其说是告诉在座的客人,还不如说终于有机会能够倾诉胸中郁积的块垒。虽然只有短短一段,但是她所经历的人生变故岂是这一言两语说得尽的?这段文字,恰恰是上段音乐的歌词,两者结合才是对琵琶女情感的最完整的解释。
一曲知己
xxx向琵琶女倾诉自己的身世,这一举动更难更不可思议。一个歌女的倾诉还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向一个素昧平生的江湖女子和盘托出自己的不光彩的一生,真的是情难以堪。但是他的倾诉远没有琵琶女的直白,更没有她的声泪俱下,他的政治修养还是掩盖了某些敏感的话题。
我仿佛看到,在哀怨动人的琵琶声中,两人在夜色中又一次向未知的人生出发,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2篇
(一)题诗
《琵琶行》中有很多地方并没有直接描写音乐,但是同样起着勾画渲染音乐的作用,有的时候甚至比直接描写音乐更能表达音乐的内涵。例如:我们先暂且把《琵琶行》看作是一首琵琶曲,那么前面的第一句 “xxx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无疑就是乐曲的前言,或者叫做题诗。在这样的夜色中,在这样萧瑟的秋风中送别客人,别有一番离愁涌上心头。这就为下面即将出现的乐曲烙上了一层悲情的基调。这也使我们想起了西方的音乐,例如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四季》作于1876年,共有十二首小曲,而且这十二首小曲与十二首诗篇相呼应。例如 :第四首《四月――松雪草》(“April――Snow Drop”)前面的题诗:
淡青、鲜嫩的松雪草啊!
初春的残雪偎在你身旁……
往昔的忧愁苦恼,
只剩下最后几滴泪珠儿还在流淌,
来日的幸福,将给你带来新颖的幻想……
而后面出现的音乐则是节奏自在、情绪柔和,表现初春的憧憬和梦,这和题诗的情绪是相互吻合的,这说明我们伟大的诗人在很早的时候就知道在乐曲的前面加题诗来说明乐曲的基本内容,不能不叫人拍案称绝。
(二)对音乐效果的描写
对音乐效果的描写是《琵琶行》中的另一个亮点。诗中有多处是对音乐效果的描写,如 “转轴拨弦三两声,xxx曲调先有情”,刚校弦正音,演奏者已经进入了抒情的艺术境界。感情先行,“xxx曲调先有情”,这是音乐创作或演奏成功的关键。诚然,一切艺术创造都必须“先有情”,艺术思维不可能没有强烈的感情相伴随,但是,音乐的形象和思维更需要感情领先。这一点,也是xxx自己演奏的切身经验。他在《琴》中写道:“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在《夜调琴忆崔少卿》中写道:“今夜调琴忽有情,欲弹惆怅忆崔卿。”充分的感情酝酿,丰富的联想孕育,情在声先,曲居情后,演奏就一定十分动人。这些诗句可以作为“xxx曲调先有情”的注脚。“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在感情引路之后,演奏开始,琵琶女也是寓情于声,以声传情。她通过拢、捻、抹、挑、掩、抑的手法,把满腔的情思化作一声声的“琵琶语”,用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来诉说平生的心事。关于化情为声,xxx曾这样描写过一位弹筝的女艺人,他在《筝》中写道:“xxx来手底,送恨入弦中。”这是绝妙的音乐美学警句。琵琶女也正是这样,把自己的愁恨情思传到手底,送入弦中。这样的演奏,就不是纯技巧的卖弄,这样的音乐,就不是空洞无物的一堆音响,而是有了灵魂,有了生命,表达了琵琶女掩抑在内心深处的思绪,反映了她的坎坷生活,这“不得意”的生活又是她弹奏低沉曲调的沃土。又如 “大弦xxx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xxxxxx落玉盘。”诗人写出了拨动不同的弦所发出的不同乐音效果,写得形象生动,对比鲜明,富于概括性。而“错杂”二字,正道出了音乐形式美的真谛:寓于统一的杂多。正因为 “错杂”,琵琶音乐才曲折多变,才能产生出“xxxxxx落玉盘”的和谐之乐。“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这是从另一角度写音乐的意境。段玉裁《与阮芸台书》认为,“水下滩”应作 “冰下难”,泉流冰下,莺语花底,“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这是很有见地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的涩境,在xxx、元稹的诗中曾一再出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无声衬有声,把听众带入曲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xxx描写音乐,多次涉及无声之美。如《夜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又如《筝》:“霜佩锵还委,冰泉咽复通。珠联千拍碎,刀截一声终。……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这无声之声的好处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弦凝指咽声停处”、“凝绝不通声暂歇”,既指出无声之美存在于有声之乐中,无声之美依赖声音的存在、运动与间隙而显见,又指出无声之美的短暂性,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也需借助于无声的手段,其有声是长久的,无声则是短暂的。第二,“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指出音乐是艺术,不为有声而有声,也不为无声而无声,有声与无声、进行与休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都是表情的手段,都为表情而存在。第三, “别有深情一万重”,“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既指出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之所以需要无声,是因为无声具有特殊功能,能表现有声所难以表现的 “幽愁”、“暗恨”、“深情”,因而能胜有声;又指出只能“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能时时无声胜有声。无声能否胜有声,取决于它能否表现“幽愁”、“暗恨”,因而无声的运用必须恰到好处。xxx对无声之美的描述与阐发,道前人所未道。《琵琶曲》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xxx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xxx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伟大抱负被撕裂的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xxx:“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这一段,xxx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心。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xxx白”的环境描写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里诗人不但写音乐演奏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把环境和人的情感,而且是把不同的人的情感压缩到这四句诗里去了。而且由于特殊的季节“xxx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再加上弹奏者高超的技艺,弹奏者以及江州司马共同的处境,所以青衫湿遍则是必然的结果了,可见琵琶乐曲的感人。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3篇
《琵琶行》主题思想及基本解读
琵琶行
xxx
原文:
元和十年,予xxx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xxx才,年长色衰,委身为xxx。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xxx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xxx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xxx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xxx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xxx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xxxxxx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xxx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xxx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xxx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xxx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xxx地低湿,xxx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xxx啼血猿哀鸣。春江花xxx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段落大意:
这首诗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写遇到琵琶女的经过:江边送客,正苦于没有音乐的时候,偶然遇到了她。
第二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xxx白”)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况,详细描写了她的演奏技巧。
第三部分(“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自述身世。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4篇
对于《琵琶行》,我想每个人都不会陌生。《琵琶行》与《长恨歌》是xxx最负盛名的佳作。在创作之后便大为传诵,xxx曾写诗称赞说:“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在《琵琶行》的序言中,我们很容易明白此时的xxx是被xxx九江郡做司马的。在深究一下背景,我们便能了解到xxx的一腔热血与正义却使他迁谪到此处。试问谁能坦然待之?谁能心中无怨。
“xxx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歌的开头就告诉我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瑟瑟”二字也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秋瑟萧索的感觉。主客对饮在船上,因为“无管弦”所以饮得“不成欢”。这给琵琶女的出场打了一个伏笔,正是因为这样才要之后琵琶女的出场来助兴。当时正值秋天所以江上升起了一片的白雾,白茫茫的一片,把月亮都浸没了。忽然,不知从哪传来了一曲琵琶,是那么的凄凉,那么的哀婉。在这一句中,“忽”字用得是那么的妙,既切合环境又贴合心境。说它切合环境是因为在江上毫无视线的时候,传来那么一曲琵琶不免有空谷足音的感觉是那么的震撼人心。在诗的开头有“无管弦”、“不成欢”,此刻的琵琶曲不正切合诗人的心境吗?同时,这一“忽”字又是“循声暗问”的铺垫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因为还有一个是“茫茫”。这曲琵琶使得主人忘记归去,客人忘记自我还要起行。就在他们想说话的时候,曲声却戛然而止。把船靠近想要邀请琵琶女出来见面。也正是前面的“不成欢”使得主客都想借这曲再饮。可是琵琶女不是随便能出来的,经过“千呼万唤”之后最终出来了。诗歌开头写了那么长琵琶女才出场,这不也是“千呼万唤”吗?那究竟这琵琶女为什么不愿出来,出来之后还要“半遮面”呢?是因为真的是容颜不再羞于见人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呢?刚读完这一段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从“大弦xxx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述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这一部分诗人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琵琶曲,给了我们无限的听觉和视觉冲击。看着“嘈嘈”、“切切”等表现声音的词就好像我们也和诗人一齐听着一样。而“如急雨”、“如私语”等词又给了我们以想象。整个过程由快速到xxx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而到最终,曲已终可是人却没有散反而是沉浸在乐曲中。那收手的声音就像玉帛撕裂的声音一样,是那么的扣人心弦。对于裂帛也有一个典故,夏朝最终一个xxx的妃子褒姒因为不喜欢笑,杰就想尽一切办法为搏伊人一笑。偶然间,听到裂帛声褒姒就笑了。xxx每一天就叫人撕布帛给褒姒听。本来这声音应属于亡国之音,可是用在那里无疑给我们一点小小的震撼。“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xxx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xxx雀无声,仅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之后年长色衰,飘零沦落。琵琶女整理衣裳,收敛起面部的表情开始述说自我的身世。琵琶女是京城人士,少年的她聪明伶俐,十三岁就学成了琵琶,在当时的教坊中可是佼佼者。从“曲罢曾教善才服”以下八句都是写琵琶女年轻时在京城中红极一时,琵琶女年纪小但技艺高超,弹奏一曲之后连老辈艺人都赞服。琵琶女的容貌也是屈指可数,就算是秋娘也得妒忌。那些贵族子弟迷恋她的容貌和技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话费大把的钱财。那时的琵琶女也不知吝惜,就这样放纵自我,沉迷享乐。这样年复一年,可是时间却从不等人。从“弟走从军阿姨死”到这段结束是写此女时过境迁,飘零沦落。琵琶女年长色衰,风姿也不像当年,那些贵族子弟也已不再光顾。最终只好嫁给商人,只可惜连商人也不懂的欣赏,只关心自我的利益。商人外出从不带上琵琶女,抛下她在空船上独守。琵琶女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比较今日的孤独冷落,怎能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就算是晚上不梦“少年事”一天也不明白要想多少次,流几次泪。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终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我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句感情浓厚,流下千古失落者的眼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xxx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xxx地低湿,xxx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xxx啼血猿哀鸣。春江花xxx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还有就是“终岁不闻丝竹声”也与前面的“无管弦”相互照应。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我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比较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可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作为知音的诗人由衷地称赞和感激了琵琶女的精彩表演,并提出请她再弹一个曲子,而自我要为她写一首长诗《琵琶行》。琵琶女本来已经不愿意再多应酬,之后见到诗人如此真诚,如此动情,于是她紧弦定调,演奏了一支更为悲恻的曲子。这支曲子使得所有听者无不唏嘘成声。多情的诗人呢?看他的青衫前襟早已经湿透了。
从这我们能够看出打湿司马青衫的不是那简单的琵琶曲,而是诗人长久的积怨得不到发泄突然听到这么哀怨的曲调。诗人的感情一下子喷涌而出,想到了自我的遭遇情不自禁就留下了泪水。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5篇
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从“xxx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xxx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xxx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xxx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xxx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大弦xxx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xxxxxx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xxx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xxx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第三部分写琵琶女自述身世。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正象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xxx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并具有高度的典型性。通过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xxx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全文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又写诗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二句上会合。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xxx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它所叙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发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鸣,语言美而不浮华,精而不晦涩,内容贴近生活而又有广阔的社会性,雅俗共赏。
词句注释
1、xxx:贬官,降职。与下文所言“迁谪”同义。古人尊右卑左,故称降职为xxx。
2、铮铮:形容金属、玉器等相击声。京都声:指唐代京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3、倡女:歌女。倡,古时歌舞艺人。
4、善才:当时对琵琶师或曲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
5、委身:托身,这里指嫁的意思。为:做。贾(gǔ)人:商人。
6、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7、快:畅快。
8、漂(piāo)沦:漂泊沦落。
9、出官:(京官)外调。
10、xxx:xxx静的样子。
11、迁谪(zhé):贬官降职或流放。
12、为(wéi):创作。长句:指七言诗。
13、歌:作歌,动词。
14、凡:总共。六百一十二:当为“六百一十六”之误。言:字。
15、命:命名,题名。
16、xxx:据考证,为流经浔阳城中的湓水,即今江西省九江市中的龙开河(已被人工填埋),经湓浦口注入长江。
17、荻(dí)花: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子长形,似芦苇,秋天开紫花。瑟瑟: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18、主人:诗人自指。
19、回灯:重新拨亮灯光。一作“移灯”。
20、掩抑:掩蔽,遏抑。思:悲伤的情思。
21、信手:随手。续续弹:连续弹奏。
22、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琵琶的中部)推。捻(niǎn):同“捻”,揉弦的动作。抹:顺手下拨的动作。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23、霓裳(cháng):曲名,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xxx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24、大弦:琵琶上最粗的弦。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25、小弦:琵琶上最细的弦。切切:形容声音急切细碎。
26、间关:象声词,这里形容“莺语”声(鸟鸣婉转)。
27、幽咽:遏塞不畅状。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难,与滑相对,有涩之意。一作“水下滩”。
28、凝绝:凝滞。凝,一作“疑”。
29、暗恨:内心的怨恨。
30、迸:溅射。
31、曲终:乐曲结束。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32、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33、船:一作“舟”。舫:船。
34、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35、虾(há)蟆陵:“虾”通“蛤”。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36、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
37、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
38、五陵:在长安城外,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_。
39、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红绡:一种生丝织物。
40、钿(diàn)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银篦(bì):一说“云篦”,用xxx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
41、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
42、颜色故:容貌衰老。
43、浮梁:古县名,xxx饶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44、去来:离别后。来,语气词。
45、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一作“啼妆泪落”。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46、重: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叹声。
47、终岁:整年。
48、旦暮:早晚。
49、呕哑:声词,形容单调的乐声。嘲(zhāo)哳(zhā):形容声音繁杂,也作啁哳”。
50、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51、暂:突然,一下子。
52、却坐:退回到原处。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5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54、掩泣:掩面哭泣。
55、青衫:xxx品、九品文官的服色。xxx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_琵琶。听那声音,铮铮xxx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xxx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二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xxx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经过千呼万唤才xxxxxx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遮着一半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xxx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揉下抹又上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大弦浑宏悠长xxx暴风骤雨,小弦和xxx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xxxxxx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xxx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像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xxx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xxx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xxx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xxx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xxx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xxx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春江花xxx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
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
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凄凄切切不再像刚才那种声音,在座的人重听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
创作背景
xxx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xxx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这件事对xxx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816)秋天,xxx在xxx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弹琵琶的长安倡女,便用为题材,这首叙事长诗《琵琶行》。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6篇
1、对音乐的描述:
这首诗对音乐的描述十分出色。例如诗歌的第二段摹写《琵琶女》演奏《霓裳》和《六么》中出神入化地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乐曲的抑扬顿挫,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诗人写的很巧妙,他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乐段。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由“xxxxxx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用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用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了,之后又逐渐xxx慢下来了,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的“银瓶乍破水浆迸”是高潮,发展很快,之后就出现了“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紧张的场面,让读者有一种“余音绕梁”之感。
2、结构艺术:
这首诗的结构艺术也很出色,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贯穿全诗的主线,围绕着它,诗人将青、景、事高度融合在一齐,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图画。三次演奏中,第一次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但客人和诗人都听到了其悲凉的演奏。第二次是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演奏是诗歌的主体部分。第三次仍是明写,但写得简略,那里主要是用音乐形象及其艺术效果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7篇
五个角度解读琵琶行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xxx《琵琶行(并序)》),如要简洁些说成座中泣下我最多,味道又如何呢?下面试从五个角度来解读。
一、结构角度
全诗88句,每两句一个节点。节点内上呼下应,共同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点。44个节点连贯终编,全诗结构整齐。要是结尾这一精简,虽然句意上同样在说琵琶女更坐弹一曲让我更感动,更感慨,远甚于座中其他人,但原有的结构美便被破坏了,节奏一下子局促起来,有欠谐和。
二、句式角度
座中泣下我最多是一般陈述句,语气较平;而原句是设问句,以问引答,语气更重些,更能突出对象的特定性。
三、指称角度
江州司马,一个穿青衫的角儿,具体指称到特定身份,虽说不及我这样的第一人称来得亲切,但内涵更丰富。
照说司马是官职,来做官还为什么哭呢?在中唐时期,州之司马仅仅是州之刺史的'佐官之一。佐官,顾名思义是副职,在当时实际上有职无权,是闲职,是一般用来安排贬斥之官的虚名;我这个之一,新来乍到,排的更是末队。那么,决策自不由我,助理也难轮到我说话。我内心不是很憋闷吗?
元和二年(公元8),xxx蒙皇上赏识,xxx学士、左拾遗。翰林学士参预机要,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文件),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兼政策顾问,权位日重,号称内相;左右拾遗都是谏官,职掌对皇上的侍从规谏,并荐举人才。可以想见xxx有多红。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等派人刺杀宰相武无衡,xxx认为这是重大国辱,首先上书请求捕贼,不曾想权贵们便指责他不应越职奏事。当时他的官职是xxx大夫(袁行霈《〈琵琶行〉赏析》),也就是太子伴读。这是一个说大就大,说小也小的职位。小吧,你就只是一个陪伴太子读书的;大吧,今天陪太子读书,明天可就要陪皇帝临朝执政,政治利润空前丰厚。但你红得炽人,也就格外讨人妒忌。他写的那些针砭时政的讥讽诗,早已引起权贵们的忌恨。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同上),权贵们又在越职出位之外诬蔑说,xxx母亲看花坠井而死,而他居然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名教,一怂恿,皇上就把他贬了。xxx是六品,而司马是九品,一下子降到最低级;有人说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再贬为江州司马。诗人伤心断肠的时候自言江州司马,哪里是喜,全是酸,全是痛。
四、形象角度
青衫是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显示出官职低的形象感,仿佛那穿青衫的低级官员就站在你面前;又给人以冷调,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五、修辞角度
伤感而流泪原很正常,手帕也擦湿亦有之,说是夸张也无非突出泪水之多。如说把袖子擦湿,泪水岂不更多些,更显夸张。可是xxx偏说青衫湿,虽未必是整件浸透,出水淋漓,但形容泪水特多之效肯定比湿袖、湿帕更强,夸张其失落之无奈,牢骚之满腹。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8篇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经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述,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之后以描述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xxx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种xxx如慕、如泣如诉的描述,与上头她的弹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终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9篇
琵琶行赏析4000字
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xxx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xxx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xxx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xxx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xxx、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xxx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xxx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xxx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xxx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xxx的行板。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xxx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
从“大弦xxx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xxx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xxxxxx,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xxx、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xxx白。”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xxx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xxx礼。虾蟆岭:即下马岭,汉代xxx的坟墓,在长安城东南部,xxx江。从“十三学得琵琶成”以下十句极写此女昔日的红极一时。她年纪幼小,而技艺高超,她被老辈艺人所赞服,而被同辈艺人所妒忌。王xxx公子迷恋她的色艺:为了请她演奏,而不惜花费重金;她自己也放纵奢华,从来不懂什么叫吝惜。
就这样年复一年,好时光像水一样地很快流走了。教坊:唐代管理宫廷乐队的官署。第一部:如同说第一团、第一队。秋娘:泛指当时貌美艺高的歌伎。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个汉代皇帝的陵墓,是当时富豪居住的地方。xxx少:通常即指贵族子弟。缠头:指古代赏给歌舞女子的财礼,xxx帛,后代用其他财物。红绡:一种生丝织物。钿头:两头装着花钿的发篦。云篦:指用xxx珠宝装点的首饰。击节:打拍子。歌舞时打拍子原本用木制或竹制的板,现在兴之所至,竟拿贵重的钿头云篦击节,极言其放纵奢华,忘乎所以。等闲:随随便便,不重视。从“弟走从军阿姨死”以下十句写此女的时过境迁,飘零沦落。
随着她的年长色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不再上门,她仅有的几个亲属也相继离散而去,她像一双过了时的鞋子,再也没人看、没人要了,无可奈何只好嫁给了一个商人。商人关心的是赚钱,从来不懂艺术和情感,他经常独自外出,而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人是有记忆的,面对今天的孤独冷落,回想昔日的锦绣年华,对比之下,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其实即使不作梦,也是一天不知要想多少遍的。浮梁:县名,县治在今江西景德镇北。红阑干:泪水融和脂粉流淌满面的样子。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为第四段,写诗人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唧唧:叹息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二语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自“我从去年辞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写诗人xxx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他说:“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xxx地低湿,xxx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xxx啼血猿哀鸣。春江花xxx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地势荒僻,环境恶劣,举目伤怀,一点开心解闷的`东西都没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诗人自己的苦闷移情的结果,我们对比一下《水浒传》里宋江赞赏江州的一段话,他说:“端的好座江州,我虽犯罪远流到此,倒也看了真山真水。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诗人的悲哀苦闷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击造成的,但是这点他没法说。他只是笼统含糊地说了他也是“天涯沦落人”,他是“谪居卧病”于此,而其他断肠裂腑的伤痛就全被压到心底去了。这就是他耳闻目睹一切无不使人悲哀的缘由。
从音乐角度赏析琵琶行 第10篇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琵琶女性形象,深刻反映了音乐戏法和艺术家在封建社会被侮辱和破坏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做世界上堕落的人”的感觉。
这首诗以“秋夜送客”和“忽闻琵琶声”开头,因此“寻声”、“问”、“移船”、“相约”。在“打了数千次电话”之后,这位歌手的表现“半遮半掩”。这种呼应和曲折的描述为“世界末日”的主题奠定了基础。
之后,女琵琶演奏音乐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首先,在《无调》中有“爱”,然后是“弦”和“声音思维”,讲述了所有的“人生失败”和“心中无限的东西”,展现了琵琶女性的跌宕起伏。
然后,他继续写下了琵琶女孩的生活经历:在那些年里,琵琶女孩的技能被教授为“足够好穿”,外表被“秋娘装扮成嫉妒的样子”,京都的青少年们“努力地裹着头”和“一首红纱布的歌是未知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昏和黎明来来去去,所以最后,我不得不娶一个商人的妻子。这种怨恨、仰慕、哭泣的描写,与她上面的演奏、演唱相辅相成,完成了琵琶女子形象的塑造。
最终写下诗人情感的浪花为琵琶姑娘的命运而激动,表达了“你为什么会在天涯海角遇见一个人”的叹息,表达了相互同情、相互呼应的感情。诗歌生动活泼,一步一步,星罗棋布。两者层出不穷,也是主题。它就像一条河流,潮水滔滔,起伏久远。反复背诵,摇摆人心,感悟无穷。语言铿锵有力,形象生动;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雨像耳语一样水爆裂了剑和枪响了;珍珠落在玉盘上迎玉花底。这就像是听到它并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