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第1篇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xxx,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xxx见xxx,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xxx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xxx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xxx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xxx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xxx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xxx、xxx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xxx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xxx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xxx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xxx!
(选自《古文观止》)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抢夺,争夺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或许,也许
C.身履夷、齐之行 履:履行,实践 D.犹将举而用之 举:举荐,推荐
①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②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③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④凡事不近人情
⑤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⑥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xxx首先说要彻底看清一个人是很难的,就是聪明的“贤者”也可能受蒙骗,所以必须冷静观察,“见微而知著”。
B. xxx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xxx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第2篇
古文焚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7~2l题。(16分)
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xxx之徒焉。时遇xxx。xxx者,聪明士,见而晒曰:是未知我xxx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日:天不生xxx,xxx长夜。子何人者,敢呼xxx而兄之?xxx日: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窃唇吻之三四( ) ②敢呼xxx而兄之( )
③见而哂曰( ) ④李生闻而善( )
18.(3分)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与自谓真xxx之徒焉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xxx徒以口舌为劳 B.家徒四壁
C.xxx之徒,无道恒文之事者 D.郯子之徒,xxx不及xxx
19.(2分)文中与天不生xxx,xxx长夜相呼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
20.(4分)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3分)从文中看xxx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7 ①偷来②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③讥笑④(形容词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18 C门徒(D同伙) 19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20 ①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 ②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21 风趣幽默(诙谐调笑);反传统
[参考译文]: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xxx信徒了。这时他遇见xxx。xxx,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xxx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xxx,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你是什么人,敢直呼xxx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xxx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xxx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
我xxx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第3篇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清]张尔岐
人之生也,未始有异也;而卒至于大异者,习为之也。人之有习,初不知其xxx也;.而遂至于日异者,xxx之也。志异而习以异,习异而人以异。志也者,学术之枢机,适善适恶之辕楫也。枢机正,则莫不正矣;枢机不正,亦莫之或正矣。适燕者北其辕,虽未至燕,必不误入越矣。适越者南其楫,虽未至越,必不误入燕矣。呜呼,人之xxx,可不慎欤!
今夫人生而呱呱以啼,哑哑以笑,蠕蠕以动,惕惕以息,无以异也。出而就传,朝授之读,暮课之义,同一圣人之《易》《书》《诗》《礼》《春秋》也。及其既成,或为百世之人焉,或为天下之人焉,或为xxx一乡之人焉;其劣者,为一室之人、七尺之人焉;至其最劣,则为不具之人、异类之人焉。言为世法,动为世表,存则仪其人,没则传其书,流风xxx,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恩施沾乎一域,行能表乎一方,业未大光,立身无负者,xxx一乡之人也。xxx智虑不离乎钟釜,慈爱不外乎妻子,则一室之人而已。耽口体之养,徇耳目之娱,膜外概置①,不通疴痒者,则七尺之人。笃于所嗜,瞀乱②荒遗,则不具之人。因而败度灭义,为民蠹害者,则为异类之人也。岂有生之始遽不同如此哉?习为之耳。习之不同,xxx之耳。志在乎此,则习在乎此矣;志在乎彼,则习在乎彼矣。
子曰:“xxx于仁矣,无恶也。”言志之不可不定也。故志乎道义,未有入于货利者也;志乎货利,未有幸而为道义者也。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志乎货利,则每趋而下。其端甚微,其效甚巨。近在胸臆之间,而远周天地之内。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xxx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③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志之为物,往而必达,图而必成。及其既达,则不可以返也;及其既成,则不可以改也。于是为舜者,安享其为舜;为跖者,未尝不自悔其为跖,而已莫可致力矣。岂跖之聪明材力不舜若欤?所志者殊耳。呜呼,学者一日之志,天下治乱之原,生人忧乐之本矣!
xxx月:“士何事?曰,xxx。”《学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xxx曰:“未官者使正其志。”教而不知先志,学而不知xxx,欲天下治隆而俗美,何由得哉?
(选自《蒿庵集》,有删改)
[注]①膜:人体薄皮样组织,这里代指人自身;置:一概放置不管。②瞀乱:昏乱。③跖:盗跖。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而就传..就传:拜师学习
B.存则仪.其人仪:做表率
C慈爱不外乎妻子..妻子:妻与子
D.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孳孳:勤勉努力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初不知其.xxx也既其.出
B.生而呱呱以.啼请立太子为xxx,以.绝秦望
C.故志乎.道义生乎.吾前
D.定之一息之顷,而.著之百年之久剑阁峥嵘而.xxx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B.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C.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D.久而愈新者/百世之人也/功在生民业隆匡济/身存则天下赖之以安/身亡则天下莫知所恃者/天下之人也
10.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xxx向对人生起到积极作用的一组是()
①而遂至于日异者,xxx之也
②人之xxx,可不慎欤
③笃于所嗜,瞀乱荒遗,则不具之人
④xxx于仁矣,无恶也
⑤志乎道义,则每进而上
⑥人之所以孳孳终其身不已者,志在故耳
A.④⑤⑥B.①③⑥C.②③⑤D.①②④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第4篇
《锡饧不辨(节选)》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锡饧①不辨
明名医戴原礼②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③,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饧(táng):同“糖”。②戴原礼:人名。③迎:迎接他出诊的人。溢:满。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偶一求药者既去( ) (2)原礼心异之(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的医家“庸”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小题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离开(2分) (2)对……感到奇怪(2分)
小题1:(戴原礼)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
小题1:分不清医书的“锡”和“饧”两个字,指导病人煎药时将“加糖”说成“加锡”。
小题1: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能自以为是、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否则就会造成工作和学习的失误。 我们不能不辨是非、听信传言、盲目从众,否则会给自己带来重大损失。(3分)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认知能力。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即可,有时还要注意加点字的特殊用法。注意 (2)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各个加点词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从从课文中迁移过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翻译时注意“闻、辄”等字,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戴原礼)。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临煎加锡一块”“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这两句话来分析“庸”的具体表现。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医生的“庸”在谈启示即可。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第5篇
阅读答案xxx之辨
爱是xxx两家措意最深的话题之一,它把罕言乃至不言爱的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同儒家、墨家区别开来,也把言爱心曲不尽相合的xxx两家区别开来。xxx由仁说爱,爱只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以兼爱为其学说的主导取向。而兼以爱之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从墨子与xxx在爱上的这一微妙差异,大致可窥见xxx两种教化何以终究会各趋一途。
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清末民初以后的学人多以兼爱之所爱不分亲疏厚薄而赞许墨家,并以此贬责主张亲亲而爱有差等的儒家。立足于平等对兼爱和亲亲做褒贬之判,这在上个世纪的许多年中已被人们视为当然。但如此认同兼爱而厌弃亲亲,却在更大程度上出于人们对平等和爱的关系的误解。平等属于权利范畴,它只在权利的意义上构成一种值得人们肯定的价值;爱是一种情感,由衷的爱原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单就爱的情愫尚应向更广博处推扩而言,墨子的兼爱当然是值得称道的,而xxx在从爱人的一角度上指点他所谓的仁时,却也未尝不曾教诲人们泛爱众。泛爱并不比兼爱爱得偏狭,所不同的是儒家的泛爱毕竟连着亲亲的根蒂;这由亲亲之爱到泛爱之爱固然显出爱的差等来。然而,却正是对爱的差等的认可表明了儒家比墨家更懂得作为一种情而不是作为一种理的爱。
《礼记礼运》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由情说爱,意味着爱在先秦儒者这里达到了怎样的自觉。对情的反省可使人悟出一种理,但情并不直接就是理。墨子以兼爱立论,无论他出于怎样好的动机,事实上在他这样做时却是把情作为理来推证或辩说了。爱在儒家学说中从不曾像墨家著述中那样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爱既然终是被儒者视为一种情,而情的可贵又首先在于它必是出于自然而非强制,那么,它在儒家这里便永远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而决不至于被直接以理相称。
基督教把要爱你的仇敌作为教义写在福音书里,那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墨家学说的兼爱的训示在被要求的意味上似乎不像基督教那样决绝,但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的说法显然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如果说儒家的爱是出于人之自然的心性发动,因而可勉强以自律之爱相称的话,那么,墨家所倡说的爱则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自律之爱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不染涉利益,xxx得失,因此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是xxx的,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摘自xxx《xxx之辨》,有删改)
1.下列关于爱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爱是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内涵,而诸子言爱心曲是不尽相合的,因此,我们根据这一微妙差异,可以大致将其区别开来。
B.儒家的泛爱连着亲亲的根蒂,显出爱的差等。清末民初以后,随着平等意识的觉醒,学人多贬责儒家。
C.爱被儒者视为一种情,并没有被标举为一个规范某种道理的范畴,而只在于润泽或滋养那种与人的心性有关联的性理。
D.儒者由亲亲仁也所崇尚的那种仁者之爱,可勉强称为自律之爱,它是一种根自人之心性中自然涌出的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xxx说的爱是仁心的发用之一,墨子说的爱的底蕴却是由交相利之利来申说的,这种不同是xxx两种教化各趋一途的重要原因。
B.墨子的兼爱是值得称道的,而xxx从爱人的角度提出了泛爱,在今天看来,泛爱比兼爱爱得更为广博。
C.基督教的爱是被一个外在的权威要求的,它的教义甚至说信徒要爱你的仇敌,这种要求与墨家相比显得有些决绝。
D.墨家学说给了一个有意志的天以爱的督责者的地位,其兼爱的训示有着被要求的意味,可说是一种有着他律性质的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爱是有着平等意识的爱,但不能以此贬斥儒家之爱。因为作为一种情感,由衷的爱是不能借着平等的尺度相强求的。
B.先秦儒者对爱的认识达到了自觉的高度,可贵的是他们的爱出于自然,发自内心,属于情的范畴而不是理的范畴。
C.儒家始终把爱作为人情之一,而墨子的兼爱事实上把情作为理。这是两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差别。
D.儒家的仁者之爱,没有染涉利益,不会权衡得失,是一种xxx的爱,这爱本身即有着一种独立的价值。
参考答案
1.A 2.B 3.B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第6篇
事情的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从细微的变化中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世间事情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相互因循,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缘故呢?是爱憎的感情扰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虑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从前,山巨源见到xxx后,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xxx仪见到xxx后,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一个也留不下来。从今天的情况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的。依我看来,xxx这个人,容貌言语方面,确实有欺世盗名的地方,然而,他不忌恨别人,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一般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像xxx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把天下搞乱呢?xxx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xxx,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xxx公对xxx、xxx人的预言,或许也未必一定如此。
现在有个人,口中说着xxx、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沽名钓誉之士和xxx的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xxx再世孟轲复生,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人是把xxx、xxx合于一身了,他造成的祸害难道可以用语言形容吗?面孔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服,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是这样,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吃的食物,头发蓬乱像囚徒一样,满面灰尘像居丧一样,却大谈诗书,这难道是他的真性情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好的君主,爱xxx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xxx、xxx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无显赫的功勋。假使这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说错了,而这个人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谁能知道祸患将会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祸害,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第7篇
[唐]陆龟蒙
①世谓舜之在下也,xxx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如是。余曰:斯异术也,何圣德欤?xxx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①,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辨之。
②吾观耕者行端而xxx,起坺②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
③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③恐害xxx,其为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河滨之陶④,无一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德耶!
④xxx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张⑤以就其怪,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书之异端,殴之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注]①浚哲文明:深沉有智,文理光明。语出《尚书舜典》。②坺:耕地时第一锹翻起的土块。③四凶:传说中不服舜控制的四个恶人。④这句指舜曾在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⑤张:夸大。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焉 B.也 C.其 D.之
24.本文从事实与道理两方面否定了“圣德感召”的说法,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4分)
25.根据本文内容,并结合下面的材料,评价本文的思想意义。(4分)
[象耕鸟耘]“象田”“鸟田”乃动物践踏、觅食之后为人所直接用于种植的农田,……犁耕的出现源自象田、鸟田等。(xxxxxx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辞典卷),科学出版社,版,第397页)
参考答案
21.(1分)B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第8篇
邪正辨阅读理解及答案
邪正辨 曾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xxx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xxx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委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xxx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xxx,xxx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xxx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xxx,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xxx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xxx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xxx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xxx,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xxx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戾于其始也有赏 戾:妨害
B.赏与咎无所委焉 委:依托
C.则必置之 置:放弃
D.xxx职其责者欤 职:职责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乌知正者之为正 此天之亡我
B.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 则谴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 见其所著帽,xxx高
D.于信用也不轻以蔽 良庖岁更刀,割也
1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论证辨明邪人、正人的方法和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时,一定要注意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
辨志阅读答案与翻译 第9篇
①在童话世界中,有美丽的丑小鸭,善良的灰姑娘、阴险的美士蛇和难辩真假的小红帽的外婆。在现实世界中,有真真假假的客套、虚虚实实的谦让,花言巧语的欺骗迁就逢迎、良师益友的逆耳忠言,只有用心去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收获精彩的人生。
②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太多的人、事,物,太多的诱惑,太多的选择,太多的陷阱,太多的机遇,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几乎失去了辨别的能力。于是,有人追追逐逐却徒劳无功,有人迷惘,有人堕落。于是,我们开始思索,拥有辨的能力,多么重要。
③辨以修身立世。庄子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用心去辩,坚守生命的自由和尊严;xxx对喧器浮躁的`社会,用心去辩,毅然辞官,归居田园,虽然生活清贫,却乐在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得到了他想要的内心宁静。
④但是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辨的能力而误入岐途,xxx、xxx因为写作而一夜成名,于是,许多青少年就以他们为榜样,放弃正常学习,从事所谓的“文学创作”;“超女”掀起了娱乐界的狂澜,于是就有许多年轻人频繁参加各种选秀活动,梦想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他们中的太多数未能实现明星梦却或多或少地耽误了学业;有些“富二代”生活奢侈,骄纵妄为;有许多家境平平的青年没有慧眼,辨不清人生应进取,自立、奋斗为本,对“富二代”骄奢的生活满心羡慕,进而不思进取坠入享乐主义的泥潭。
1.阅读全文,写出文章的论点.(3分)
2.文章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选其中一种分析其作用。(5分)
答案:
1.(3分)只有用心击辨,才能分清真假好坏,才能收获精彩的人生。
2.(5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分,答到其中两种即可。)
道理论证:文章第③段分析时代的复杂性,阐明了辨的必要性。
举例论证:示例一:文章第@段通过举庄子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用心辨,坚守生命的自由和尊严的事例(或:xxx对喧嚣浮躁的社会,辞官归隐,追求内心宁静的事例),具体、生动地论证了“辨以修身立世”。示倒二:文章第④段列举许多青少年盲目效仿xxx、xxx,从事所谓的“文学创作”.而放弃了正常学习(或:许多年轻人盲目效仿“超女”频繁参加各种选秀活动,而耽误了学业,或:许多家境平平的青年对“富二代”骄奢的生潘满心羡慕,进而不思迸取坠八享乐主义的泥潭),具体、生动地论证了“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辨的能力而误入歧途”。
对比论证:将庄子和xxx心辨以修身立世和生活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辨的能力作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