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总结报告>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共13篇)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共13篇)

时间:2024-02-22 08:39:07 总结报告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xxx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xxx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xxx》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xxx(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xxx,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xxx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xxx与xxx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 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xxx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xxx(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xxx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xxx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xxx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 逝者xxx(流逝)(这,指河水)

26. 不舍昼夜(舍弃)

27.xxx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xxx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xxx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xxx:按一定时间;xxx:时间。习,xxx:复习;xxx: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xxx:每天;xxx:一日。三,xxx:泛指多数,xxx: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xxx:旧的知识;xxx: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xxx:优点;xxx:善良的人。从,xxx:跟从(学习);xxx:跟从。)

5.可以为师矣(xxx:可以凭借;xxx: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 乐:xxx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xxx乐乎 2.温故知新 xxx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xxx xxx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xxx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xxx君子乎?

5.xxx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xxx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xxx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xxx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xxx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xxx,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xxx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xxx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xxx可夺帅也,xxx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2篇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常用虚词例释

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xxx啾啾。(《木兰诗》)

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例: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例:人不知而不愠,xxx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例:学而时习之,xxx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例:默而识之。(《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xxx相宁有种乎!(《xxx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例:技止此耳!(《黔之驴》)

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c.代原因,可译为“何故”“为什么”。例: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副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例xxx美甚,xxx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5.乎①语气词:a.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例:xxx相宁有种乎!(《xxx世家》)b.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赞美或感叹,相当于“啊”“呀”。例: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c.表示测度或商量,相当于“吧”。例:xxx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xxx·梁惠王下》)

②助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助成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xxx说》)

③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从”。例: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b.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例:xxx曰:“xxx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捕蛇者说》)

6.或①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xxx世家》)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b.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例:而或长烟一空,皓月xxx。(《岳阳楼记》)

7.乃①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例:xxx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②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例:xxx乃立为王,号为xxx。(《xxx世家》)b.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可译为“竟然”“却”等。例:问今是xxx,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8.其①代词:a.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b.代具体的事物。例:屠自后断其股。(《狼》)c.指示代词,可译为“这”“那”等。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编者注)

9.且①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发生、出现是暂时的,可译为“姑且”“暂时”等。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b.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出现,可译为“将要”“快要”等。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况且”“尚且”等。例: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xxx也?(《马说》)

10.虽连词: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b.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xxx刿论战》)

11.遂副词:a.表示结果,可译为“终于”“结果”“竟然”等。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b.表示顺承,可译为“于是”“随即”等。例: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xxx。(《记承天寺夜游》)

12.也①语气助词,用在句末:a.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b.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例:若为佣耕,xxx也?(《xxx世家》)c.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可译为“啊”“呀”等,或不译。例: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xxx借书说》)

xxx已副词:a.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出现,可译为“已”“已经”等。例: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b.与“而”组成固定词组,表示后一个动作行为与前一个动作行为相隔不久,可译为“不久”。例:xxx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14.以①介词:a.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b.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例: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c.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例: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隆中对》)

②连词:a.表示目的,可译为“来”。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b.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15.矣语气词:a.表示已然,可译为“了”。例: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b.表示肯定语气,可译为“了”,也可不译。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c.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了”。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16.于介词:a.表示时间,可译为“在”“到……时”等。例:于时*皮始解,波*乍明。(《满井游记》)b.表示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3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标点知识点

文言文本身没有标点符号,研究者根据现代的标点规范为其加上标点,以便于大家学习和研究。有些文言语句的标点出现些许差错可以理解,但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篇目应是典范之作,不管从文言句式、篇章结构、辞采修饰还是标点符号哪方面来说,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不应出现差错。笔者发现新编语文教材所选文言文中出现两处标点错误,特分析如下: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这句中的“席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之意”与“并吞八荒之心”之间是并列关系(大并列),而前半句中的“席卷天下”、“xxx内”、“囊括四海”三个动词短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小并列),既然大并列之间用逗号表示停顿,那么小并列之间就应该用顿号表示停顿。这样才符合上下句之间的语法关系,理解时才更明晰。

2.“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句中的“公子贤,多客”表示原因,“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表示结果,这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因果复句,上下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表示。而前一个分句“公子贤”与“多客”之间是并列关系,两者都做了介词“以”的宾语,从层次上划分这个介宾短语要比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小而短,因而“公子贤”与“多客”之间应该用顿号而不是逗号。这样才能与因果复句之间的停顿区分开来,句意理解上也不会出现分歧。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4篇

一、重点实词

1.xxxxxx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xxx曰 (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

6.xxx与友期行 (约定)

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 (玩耍)

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 (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 (按时)

xxxxxx说乎 (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

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

23.xxx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25.xxx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 (来得及)

31.一狼径去 (径直)

32.屠暴起 (突然)

33.缀行xxx (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

36.目似瞑 (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 (猾)

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 (跟从)

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

41.xxx有麦场 (看,视)

42.积薪其中 (柴草)

43.又数刀毙之 (杀死)

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 (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 (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

53.只使坠 (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 (四方)

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

56.国人道之 (讲述)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5篇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xxx的儿子xxx。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xxx写给自己八岁儿子xxx的一封家,xxx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xxx(181~234),字xxx,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xxx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xxx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xxx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xxx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xxx∕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xxx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xxx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6篇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xxx: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xxx:指子女

2.与儿女讲论文义

xxx:文章的义理

xxx:文章的意思

3.去后乃至

xxx:离开 xxx:到、往

4.相委而去

xxx:舍弃 xxx:委屈、委托

5.元方入门不顾

xxx:回头看 xxx:照顾

6.与人期行

xxx:约定 xxx:日期

7.下车引之

xxx:拉,牵拉 xxx:引用

8.xxx君子乎

xxx:有才德的人

xxx: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9.可以为师矣

xxx:可以凭借 xxx: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

xxx:粗劣 xxx:疏通、疏散

11.饭疏食,饮水

xxx:冷水

xxx: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2.xxx不可夺志也

xxx: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xxx: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xxx吾日三省吾身

xxx:多次 xxx:数词,三

14.xxx无以致远

xxx:精力集中 xxx:安静、不嘈杂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xxx:轻薄 xxx:危险、不安全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xxx:懈怠 xxx:速度缓慢

17.少时

xxx:稍微 xxx:数量小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xxx:多少 xxx:几何学的简称

19.止增笑耳

xxx: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xxx:耳朵

20.屠自后断其股

xxx:大腿 xxx:屁股

21.身亡所寄

xxx:依附,依托 xxx:寄托

22.因往晓之

xxx:告知,开导 xxx:知道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7篇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xxx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xxx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xxx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xxx:对子侄辈的总称。xxx: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xxx:离开。xxx: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xxx:丢下,舍弃。xxx:委托。)

(4)下车引之(xxx:拉。xxx: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xxx:回头看。xxx:照顾。)

(6)xxx与友期行(xxx:约定。xxx: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xxx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xxx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xxxxxx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xxx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xxx: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 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xxx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xxx: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xxxxxx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xxx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xxx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xxxxxx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xxxxxx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xxx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xxx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xxx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xxxxxx的长兄无奕的女儿,xxxxxx的妻子。

《xxx与友期》

原文:

xxx与友期行,期xxx,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xxx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xxx。xxx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xxx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xxx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8篇

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

一、考查对诗意的理解

关于对诗意理解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对全诗名句的感悟。

我们回顾初中阶段所学古诗词,就诗歌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可大致归纳如下:

1.诗歌的主要内容有: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②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

2.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有:(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xxx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xxx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乐观豁达的形象,如xxx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慷慨悲壮的形象,如xxx的“浊酒一杯家万里,xxx未勒归无计”。(5)忠心报国的形象,如xxx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6)踌躇满志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热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向往美好、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矛盾、遭贬愤世、xxx不遇、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考查对语言的品味

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进行诗歌赏析,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语言这个根本。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河南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语言品味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考查重点字词的精妙。从遣词用语、修辞方法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诗句的含义。(2)考查诗句蕴含的深意。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词曲在语言上所寄予的深意。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词曲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3)考查诗词曲中的名言佳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蕴含哲理、语言运用等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在复习中,我们不仅要熟背古诗词曲,还要结合一些诗句用心揣摩诗歌语言的以下特点:(1)清新自然,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含蓄隽永,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4)言简义丰,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平实质朴,如“孤山寺北xxx西,水面初平云脚低”。(6)简洁明快,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考查对写作技巧的分析

对分析技巧的考查,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2)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抒怀、寓情xxx等。(3)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层层深入、由景生情、卒章显志等。(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等。(5)分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如朴素自然、雄浑奇拔、清丽明媚等。

这里,我们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做以简单归纳,希望在做分析诗歌写作技巧这一类题的时候加以灵活运用。

1.诗歌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寓情xxx,如:“国破山河在,xxx草木深”。

(3)托物言志: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河落日圆“。

(4)动静结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5)虚实相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以小见大,如“东风不与xxx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以乐景写哀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8)诗情画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运用典故,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0)运用修辞:比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拟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对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

2.艺术风格

了解诗人的艺术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诗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xxx的朴素自然,xxx的沉郁顿挫,xxx的豪迈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xxx的诗画一体,xxx的.雄建高昂,高适的悲壮苍凉,xxx的朦胧隐晦,xxx的雄健浑厚,高适、岑参雄浑奇拔,韦应物的清新典雅,xxx的奇特新颖,xxx的忧郁激愤,元稹的艳丽浅近,xxx的清峻明朗,xxx的清丽俊逸,xxx的含蓄绰约,xxx的伤感细腻,xxx的清丽明媚,xxx的苍凉悲壮,晏殊的明朗疏淡,xxx的旷达豪迈,xxx的缠绵悱恻,xxx的自然流畅,xxx的情真意切,xxx的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辛弃疾的气势雄壮。

四、考查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掌握

对诗歌文体知识和重要诗词人生平的考查,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从不单独命题,也不纯粹考一些死记的知识,但它灵活地穿插在诗词赏析题中。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9篇

词类活用

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xxx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10篇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xxx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xxx))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xxx之所及也。(《扁鹊见xxx》)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xxx)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xxx环谒于邑人。(《伤xxx》)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xxx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xxxxxx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xxx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xxx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戍渔阳九百人。(《xxx世家》)?: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xxx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xxx世家》)以:通“已”。

37、将*身被坚执锐。(《xxx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xxx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j人,……(《始得西山宴游记》)?j: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xxx。(《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xxx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xxx在不?”(《xxx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xxx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蹋?窀ゴ右病?《xxx刿论战》)?蹋和ā氨椤保?榧埃?占啊?/p>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xxx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xxx》

xxx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xxx: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xxx!——《xxx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xxx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xxx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xxx。——《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xxx稚时,能xxx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xxx: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xxx成*:xxx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xxx成*,挥汗xxx,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时不求深入,只求了解一个大概。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或了解情况不深入。(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犬牙交错:形容交界线很曲折,就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有害无益。(《寓言四则》)

·买椟还珠:取舍失当,舍本逐末,是极不可取的。(《寓言四则》)

·滥竽充数:没有本事的人混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终会露馅。(《寓言四则》)

·塞翁失马: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可能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为好事。(《寓言四则》)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11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xxx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xxx))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xxx之所及也。(《扁鹊见xxx》)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xxx)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xxx环谒于邑人。(《伤xxx》)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xxx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xxxxxx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xxx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xxx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xxx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xxx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xxx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xxx世家》)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xxx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xxx。(《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xxx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xxx在不?”(《xxx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xxx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xxx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 (《君子于役》) :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xxx》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xxx,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初中语文简答、默写复习资料汇编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xxx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xxx《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朱自清《春》)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老舍《济南的冬天》)

综合专题部分

1、根据下面各句的内容或提示,概括出相应成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 概括出“三顾茅庐”; 《扁鹊见xxx》这则故事告诉我们xxx的悲剧是由于“讳疾忌医”造成的;《桃花源记》结尾写xxx打算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为:“世外桃源”; 《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扑朔迷离”。

2、写出古今诗文中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 xxx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xxx的

“天下兴亡,xxx有责”; xxx的“xxx相宁有种乎”; 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xxx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初中语文知识速记巧背

文章的一个中心——每篇文章、每个片断训练都有一个中心,把握中心,对理解文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散文的一个特点——形散而神聚;议论文的一个中心论点;小说的一条主线。

两种通讯——初中教材涉及的通讯,只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种修辞——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说明文的两种说明对象——实物说明和事理说明;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法——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两种结构——逐层深入记述叫“纵式”和并列展开论述结构叫“横式”;词按词性分两大类——实词和虚词;句子从成分上分两种——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从句子的判断上分为两种——肯定句和否定句;从主语所处的地位分——主动句和被动句;从句子的结构上可分——单句和复句;散文在艺术表现上的两个方面——细处落笔,小中见大,能于极小中独见其大,和侧面暗示;破折号的两种作用——转折和诠释;小说的两种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的三段式——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说明文的三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小说的三在素——人物、情节、环境;读报的三种方法——选择浏览、略读和精读;报纸的三主体——消息、通讯和评论;消息的三标题——引标、主标和副标;三种新闻——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的三个特点——报道及时、事实说话、内容简明;新闻的三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读报要重视的三个方面——重大新闻和重要评论、与我有关的文章、我特别喜欢的文章;省略号的三种作用——表示文中的省略部分、表示话语中没有说完的部分、表示断断续续中话语的停顿;句式的三种变换——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相互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之间的相互变换,意思相同而说法不同的句子之间的变换;唐代的三大诗人——xxx、xxx、白居易。

四种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句子的四种语气——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疑问句的四种类型——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特指问;引号的四种作用——文中的引用部分,特别指出注意的部分,表示讽刺,表示特定称谓;议论文的四种论证方式——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纵式议论文结构的变种——起、承、转、合;写读后感要注意的四个字——引、议、联、结;普通话的四种声调——阴平、xxx、上声、去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施耐庵)、《三国演义》(罗贯中)、《西游记》(xxx)、《红楼梦》(xxx雪芹)[按写作先后顺序排列:水山(三)夕(西)阳红]。

文字的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消息的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消息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说话要注意的五个方面——声调、速度、停顿、语态、表情。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单句的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语气词;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及假借。

七个文言虚词——之、乎、者、也、矣、焉、哉;复句的七种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记叙文的七种开头——自然式、引用式、写景式、议论式、比较式、例述式、触景生情式;记叙文的七种结尾——自然式、点题式、烘托式、决心式、号召式、疑问式、重现式;文人笔下的七种情感xxx、怒、哀、乐、忧、伤、恐。

初中生要掌握的八种修辞——比喻、拟人、夸xxx、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唐宋八大家——xxx、xxx、xxx、xxx、xxx、王安石、xxx和曾巩。

说明文的九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语文语法口诀

名词:

人和事物各有名,万千名目可辨清。表示名称即名词,具体抽象有不同。

时间空间和地点,方向位置有专称。主宾定谓都可作,名词具有多功能。

动词:

世间万物皆运动,于是动词相应生。行为动作和发展,存在消失与变更。

心理活动及判断,一概可作谓语用。能愿趋向两动词,配合谓语意更明。

形容词:

人有特征物有形,修饰动名靠形容。事态动作有性状,描摹性状用形容。

形容词语极丰富,准确修饰需深功。形容词语功能多,主要充当状谓定。

整数前加老第初,排列顺序是序数。分数倍数表增加,减少只能用分数。

数词:

数词即为表数目,确数概数和序数。确数包括整分倍,不定数目是概数。

量词:

表示单位量词全,单位各异按习惯。事物行动作统计,物量动量分两款。

量词数词相结合,数量短语功能全。动量短语居动后,物量短语在名前。

代词:

代词代替人事物,按照作用分三族。人称代词我你他,咱们自己和大家。

疑问代词谁什么,进地性状数如何。提示代词这和那,每名某另别其他。

副词:

副词修饰动与形,范围程度与时间。肯否估计与情态,语气频率用法全。

稍微没有全都偏,xxx仅只永远,已经曾经就竟然,将要立刻刚偶然,

渐渐终于决忽然,难道连续又再三,也许必须很非常,最太十分更马上,

越极总挺常常再,屡次一定也不还。时名副名看加在,名前可加副不来。

前很后名都不行,单独回答更不能。

介词:

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助词:

结构助词的地得,时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啊吧呢,他词后边附加义。

连词:

和同与跟关中间,或者以及带关联。介词连词难分辨,换位不变才是连。

句子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 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常在主宾前, xxx是状谓后补。

定的状地得后补, 形式标志要记住;遇到格式有变化, 仔细分清莫含糊。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12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一、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女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日xxx:通“攀”,牵,引。

不同“否”。

裁同“才”。

策勋十二转“策”通“册”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对镜帖花黄“帖”通“贴”

为博士邪“邪”通“耶”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知”通“智”,孰为汝多知乎?

“止”通“只”,只有,止有剩骨。

二、古今异义:

说“悦”的古字,愉快。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为“文采和道理”

今“文科和理科”。

稍稍宾客其父:古为“渐渐”;

今“稍微”。

王子曰:古为“王安石自称”

今为“国王的长子”

从先人还家:古“死去的父亲”;

今“古人”

不闻机杼声今:用鼻子闻

古:听到

旦辞爷娘去今:从一地到另一地

古:离开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今:表转折的连词但是

古:只

双兔傍地走:今:行走

古:跑

见往事耳:今:过去的事情

古:历史

及鲁肃过寻阳:今:路过

古: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今:现在是一种学位

古: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古为听

今用鼻子嗅。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古为跑;

今步行。

虽人有百手:古为即使,表假设连词。;

今虽然,标转折连词。

xxx如探汤:古热水,;

孰为汝多知乎:古为代词“你”,?

今为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为离,。

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三、词类活用:

父异焉:对……感到诧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对……(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用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四、一词多义:

忽啼求之:代词,指书具并自为其名:代词,自己的并自为其名:题上

借旁近与之:代词,指xxx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xxx的卒之为众人:成为

邑人奇之:代词,指这件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代诗的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指xxx的诗其受之天也:代词,代他的

贤于材人远矣: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往事耳:了解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五、重要词句

[童稚]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比喻最细微的事物。毫,细毛。[故]所以。[拟作]比作。拟,比,比拟。[向]接近。[昂首]抬头。昂,抬。[项]颈,脖颈。[素帐]未染色的帐子。[xxx]慢慢地。[观]看,观赏。[果]果真。[唳]鸟鸣。[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定神]使精神安定。[壑]坑谷、深沟。[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盖]有“原来”的意思。[方]正。[鞭]用鞭子打。[数十]几十。[

[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习,温习、复习、实习。[朋]同门,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亦]也。[自]从。[(不)知](不)了解。[愠]生气,发怒。[君子]指高尚的人。[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为]替,给。[谋]谋划,指办事。[忠]尽心竭力。[交]结交,交往。[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故]指学过的知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殆]有害。[诲]教,教导。[知(之)]知道(它)。[是]此,这。[贤]贤人,有才德的人。[齐]看齐,一齐。[内]指内心。[善者]指长处。善,好。[从]跟从,这里指学习。[士]士人[弘毅]刚强,xxx[重]重大。[已]停止。[岁寒]寒冷的冬天。岁,指时间。[凋]凋xxx。[行]奉行。[其]大概。[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希望。[勿]不要。[施]加。

[内集]家庭聚会。内,指家人。集,聚集。[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讲论文义]讲解诗文。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俄而]不久,一会儿。[欣然]高兴的样子。[似]相似,像。[差(chà)]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于。

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期xxx]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期,约定的时间。xxx,正午时分。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乃才。时年当时的年龄。戏嬉戏,玩耍。客客人,指朋友。[xxx]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委]丢下、舍弃。[君]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无信]不讲信用。[引]拉。[顾]回头看。

【果】果然【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髀】大腿。

当户织:对着何所忆:思念赏赐xxx:有余不用xxx:不愿做愿驰xxx足:希望

扶将:扶,持

少顷:一会儿。既而:不久,紧接着。是时:…的时候。未几:不久。一时:同时。呓语:说梦话。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中间:其中夹杂着。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渐渐。倾侧:翻倒倾斜。齁:打鼾。

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xxx有麦场。苫蔽:覆盖、遮蔽。少时:一会儿。弛:放松,文中指卸下;弛担持刀。久之:过了一会儿。暴:突然;屠暴起。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六、特殊句式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1.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2.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1.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2.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3.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一狼洞其中(一狼洞<于>其中,省略介词“于”。)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于>其下,省略介词“于”。)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草堆下面。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xxx、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初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第13篇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与xxx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xxx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xxx”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xxx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xxx,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xxx,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