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1篇
《塞下曲四首·其二》原文
塞下曲四首·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四首·其二》注释
①饮(yìn)马:给马喝水。
②平沙:广漠的沙原。
③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④昔:全诗校:“一作当。”长:全诗校:“一作龙。”
⑤足:全诗校:“一作漏。一作是。”
⑥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诗末全诗校:“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2篇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恰好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 王昌龄 唐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饮马:给马喝水。
②*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③没:落。
④临洮:甘肃地名。古长城的起点。
⑤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⑥咸:都。
⑦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
【译文】:
让马喝完水渡过秋水,河水冰冷,寒风吹过来像刀割一样。一片大漠上太阳还没有落下,昏暗中隐隐约约看到临洮。昔日长城脚下的战争,都说战士们士气高昂。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3篇
首句言“***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4篇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5篇
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卢纶诗鉴赏
此诗一题《和张仆*塞下曲》。诗共六首,这一首写*营整队发令,颂扬了将*的威风和*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岿然*,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威。“*”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带兵之多,*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平时对*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象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6篇
唐代的边塞诗,写出了西北边地的辽远和荒凉,抒发的是豪迈苍凉的情调。诗人感叹大自然的高旷,也讴歌戍边的将士英勇。李益,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翰,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此刻,涌现在我脑际的,是王昌龄的《出塞》,也是写边关将士兵,和卢纶的《塞下曲》异曲同工:“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寒。城头鼓铁声犹振,匣里金*血未干”。也想起了李白的《塞下曲》:“将*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唐代的这类诗歌,充满了传奇**和英雄气概,有阳刚之气。这些诗的出现,使唐诗的风格和境界更为恢弘阔大。
在五言古诗中,我以为卢纶的《塞下曲》属于明珠中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被*人诵读,是有道理的。
卢纶的《塞下曲》原有七首,是内容相关联的组诗,描述了一个*事行动的过程,写得有声有*,其中有些情景和场面,有惊心动魄的效果。《唐诗三百首》中,选了其中四首:
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蟊弧。*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其四:野幕敞琼宴,羌戎贺劳旋。醉和金*舞,雷鼓动山川。
卢纶的这组诗,在唐诗中是很独特的一例,以简洁写意的手法叙事,第一首写誓师出征,第二首写将*的神勇,第三首写敌*的溃败,第四首是凯旋庆功。其中最出名、也是写得最出*的,是第二和第三首。第二首描述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典出司马迁《史记·李将*列传》:“广拙猎,见草石中,以为虎而*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一天夜晚,李广在草原打猎,远远地看到一头猛虎隐没在草丛中,于是张弓怒*。次日天亮时,人们发现,那头猛虎,其实是一块巨石,昨夜李广的*虎之箭命中目标,箭镞竟深嵌入石。如此的精准和膂力,如果上阵杀敌,威力可以想见。此诗没有直接写战事,但巧妙生动地写出了将*的神勇。这位汉代飞将*,常常出现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写的就是李广。第四首“月黑雁飞高”,流传最广,短短二十个字,画面动静相交,神秘诡异,隐藏着丰富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可以产生无数联想的空间。月黑之夜,汉*奇袭敌营,大获全胜,敌*溃败逃窜,汉*在风雪中乘胜追击。黑夜,飞雁,奔马和骑士,飞雪和*弓,这些意象构织成的情境,可以供小说家的笔墨衍生成情节跌宕惊险的故事。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7篇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古诗简介
翻译/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赏析/鉴赏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评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8篇
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词语解释】
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像弓一样弯曲的**。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第9篇
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中的真是老虎将会*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击敌*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