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推荐29篇)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推荐29篇)

时间:2023-11-21 10:05:59 古诗文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篇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陆游(1125—1210),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而且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精神。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篇

塞下曲

鹫翎金仆姑,

燕尾绣蝥弧。

*扬新令,

千营共一呼。

卢纶诗鉴赏

此诗一题《和张仆*塞下曲》。诗共六首,这一首写*营整队发令,颂扬了将*的威风和*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手执的旗帜。“绣蝥弧”,一种*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岿然*,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威。“*”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带兵之多,*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平时对*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象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3篇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1、张仆射:一说为张延赏,一说为张建封。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

3、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蝥(máo,一说音wù)弧:旗名。

4、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千营:形容部队众多。

共一呼:按一个命令行动。

参考译文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 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4篇

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中的真是老虎将会*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击敌*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5篇

古塞下曲

朝代:唐代

原文:

进军飞狐北,穷寇势将变。日落沙尘昏,背河更一战。

騂马黄金勒,雕弓白羽箭。射杀左贤王,归奏未央殿。

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东出咸阳门,哀哀泪如霰。

译文

远行的人早早就骑上了骏马,行途直指蓟城的旁边。蓟城北通大漠,我万里辞别故乡。大漠瀚海上,燃起万千烽火,黄沙之中,曾是千百年来的战场。军书急迫,发至上郡,春色青青,越过了中州河阳。长安宫中的柳条已经婀娜多姿,塞北地区的桑条依然颜色青青,琵琶呜咽,弹出令人泪垂的出塞曲,横笛声声,令人肝肠寸断。

注释

⑴蓟:州名,治所在今天津蓟县。

⑵漠北:即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⑶海上:瀚海之上,沙漠上。

⑷河阳:今河南孟县。

⑸出塞曲:汉李延年造,曲调悲切。

鉴赏

“塞下曲”,唐代乐府题,多写边塞之事。此篇乃仿古之作,故称“古塞下曲”。

“行人朝走马,直指蓟城傍。蓟城通漠北,万里别吾乡。”此诗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早晨骑马出发,直指蓟城,行程匆匆,字里行间透射出一股豪气。

“海上千烽火,沙中百战场。军书发上郡,春色度河阳。”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海上”“沙中”呼应“漠北”。“军书”“春色”,本为静物,加以“发”“度”二字,顿变鲜活,急切迅疾,气势飞动。一写战事,一写时节,一写边关,一写中原,刚健明快。

“袅袅汉宫柳,青青胡地桑。琵琶出塞曲,横笛断君肠。”最后四句一写色,一写声,颜色清丽,声调凄恻,先喜后悲,更显其悲。

通观全篇,格调苍凉,既有一点悲,又有一点壮,诚为《河岳英灵集》所评:“发调既清,修辞亦秀”,“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6篇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塞下曲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7篇

李白《塞下曲六首》全诗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 塞下曲六首

【其二】

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独不见》是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妖氛:指敌人。

其一: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这两句是说,在反击外族侵略中,英勇杀敌,图像麒麟阁,功劳最大,获得这种最高荣誉者,首推霍去病。诗句极力称赞霍去病反抗外族统治者侵略的功绩,有气壮山河之概。

译文:

【其一】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其二】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其三】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其四】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其五】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其六】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鉴赏:

李白有《塞下曲》六首。元人萧士赟云:“此《从军乐》体也。”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这首《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8篇

《塞下曲·其二》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作品注解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作品韵译

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棱中。

作品评析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第二首,描写将军夜里巡逻时景况。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9篇

卢纶唐诗《塞下曲》赏析

卢纶的塞下曲主要描写了怎样的景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

《塞下曲》

第一首: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翻译】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鉴赏】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第二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翻译】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鉴赏】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0篇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作品注解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作品韵译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作品评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1篇

作品简介

作品原文

塞下曲四首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词句注释:

空桑林:桑林因秋来落叶而变得空旷、稀疏。

萧关:宁夏古关塞名。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

幽并:幽州和并州,今河北、山西和陕西一部分。

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游侠儿:都市游侠少年。

矜:自夸。紫骝:紫红色的骏马。

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诗末全诗校:“一本无以下二首。同《塞上曲》题作三首。”

奉诏:敬受天子诏书。甘泉宫:明《读史方舆纪要》引《括地志》云:“甘泉山有宫,秦始皇所作林光宫,周匝十余里。汉武帝元封二年于林光宫旁更作甘泉宫。”这里借指唐宫。

总征:普遍征召。

备礼:安排好命将出征的礼节仪式。

郡国:指州郡。豫:通“预”。郊迎:出城至郊外迎接,以示尊敬。

宫厩(jiù):宫中马舍。这里指专供宫中享乐用的马匹。

霍将军:即汉代名将霍去病。这里借指当时战功卓著、以身殉国的将军。

部曲(qū):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后汉书·百官志》谓将军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此指“部下”。

燕南代北:泛指当时的北部边塞。

黜(chù):贬斥,废免。

寻:不久。

黄龙:古城名,即龙城。故址在今辽宁朝阳。

白话译文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

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

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

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一位大将从宫中奉旨出征,全权征调天下的兵马。

朝廷用很重的礼仪拜将出征,沿途州县皆出城迎送。

参战数万将士多而杂乱,经过战斗后却无一生还。

我希望宫中享乐用的马,能把赐给守边将士以御外敌。

边关是一片悲戚的气氛,因为刚刚埋葬了因战殉国的霍将军。

他的部分都来吊唁他,他的死震动了北方地区。

将军离世,部下功勋被废,他们不久也将被分调。

将军的部下仍被派去守边,而他们悲愤,也只能仰天痛哭。

作品鉴赏

唐代边事频仍,其中有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也有许多拓地开边的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事给国家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无休止的穷兵黩武。主要由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同时也有统治者煽动起来的某些人的战争狂热作祟。这首小诗,显然是对后者的功诫。

这首诗可分前后两层意思。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边塞的秋景。作品所写是“八月萧关道”的景象,但诗人首先描绘的则是一幅内地的秋色图:“蝉鸣空桑林”,绿色的桑林叶落杈疏,显得冷落而萧条,又加之寒蝉的鸣叫,更寒意大起,诗诗中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季节踏上奔赴萧关的道路,走出一个关塞又进入另外一个关塞,边塞的景色就更为凄凉不堪了:他看到的只是“处处黄芦草”。诗人先以内地的秋景为衬垫,进而将边塞的从景描写得苍凉之极,其用意在于暗示战争的残酷和表达诗人对此的厌恶之情。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2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bìn)已先斑。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3篇

塞下曲(其三),塞下曲(其三)卢纶,塞下曲(其三)的意思,塞下曲(其三)赏析 -诗词大全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月黑:没有月光。

②单于:匈奴首领的称谓。

③将:率领,带领。

④轻骑:轻装的骑兵。【译文】没有月亮的晚上,大雁高飞,单于趁着黑夜逃跑。想要率领轻骑兵追赶,纷飞的大雪堆满了弓刀。【赏析】这首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本诗描写了一个要出发追击的'场面。诗人只描写了准备的场面,没有写结果,也没有写出去的状况,却能够引起读者的联想,神韵无穷。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4篇

塞下曲①

【唐】卢纶

月黑②雁飞高,

单于③夜遁④逃。

欲将⑤轻骑⑥逐⑦,

大雪满弓*。

【注释】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歌。

②月黑:没有月光。

③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

④遁:逃走。

⑤将:率领。

⑥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⑦逐:追赶。

【大意】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他们,大雪纷飞落满身上的弓*。

【赏析】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溃逃,将*在“大雪满弓*”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出击。一“逃”一“逐”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表现出诗歌的意蕴悠长。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5篇

塞下曲 王昌龄 唐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释】:

①饮马:给马喝水。

②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③没:落。

④临洮:甘肃地名。古长城的起点。

⑤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⑥咸:都。

⑦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

【译文】:

让马喝完水渡过秋水,河水冰冷,寒风吹过来像刀割一样。一片大漠上太阳还没有落下,昏暗中隐隐约约看到临洮。昔日长城脚下的战争,都说战士们士气高昂。自古至今,这里都是黄沙弥漫,没有什么不同,将士们遗下的白骨散落在蓬蒿间。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6篇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扩展4)

——《感遇其二》的诗次注释与翻译赏析

《感遇其二》的诗次注释与翻译赏析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诗文解释】

江南一带生长着的丹橘,经过严冬仍然碧绿成林。哪里是因为江南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的本性。本来可以推荐给嘉宾,无奈阻隔太多路途遥远。命运决定了遭遇,循环的天道无法追寻。世人只说种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荫凉吗?

江南一带生长的丹橘,经过寒冬还绿叶葱茏。

哪里是因为地气温暖,全凭自己有耐寒本性。

本可以献给贵客嘉宾,无奈阻隔着崇山峻岭。

命运决定了这种遭遇,循环的道理难以追寻。

世人只是说栽植桃李,难道丹橘就不能遮阴?

【词语解释】

岂:难道。

伊:那里,指江南。

岁寒心:耐寒的本性。

荐:进献。

嘉客:嘉宾贵客。

奈何:无奈。

阻重深:山高水深,阻隔重重。

运命:命运。

循环:周而复始,变化莫测。

寻:探求。

徒言:只说。

树:种植。

此木:指丹橘。

阴:树阴。

【诗文赏析】

本诗托物言志,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而丹橘由于路途阻隔无法介绍给嘉宾的命运,也映衬了诗人遭排挤的境遇。无可奈何的,诗人只得把这一切归结于命运,以反诘句收束全诗,指责人们只顾种桃李,而不重视丹橘的行为,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愤怨。

《感遇十二首》中的`第二首也依然是托物言志诗,借歌颂丹橘表达诗人遭受排挤的愤懑心情和坚贞不屈的节操。看到本诗,人们很容易想起屈原的《橘颂》。本诗开篇便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言志之意非常明显。在南国,深秋时多数树木的叶片都会枯黄凋零,更别说能经受寒冬的摧残。可是,丹橘却能“经冬犹绿林”。句中一个“犹”字,饱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那么,丹橘经冬犹绿,到底是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还是本性使然呢?若是地理优势造成,也就不值得赞叹了。因此诗人先用反问句“岂伊地气暖”一“纵”,又用肯定句“自有岁寒心”一“收”,令诗情跌宕起伏,独具韵味。在古代诗文中,“岁寒心”多指松柏。诗人在此赞颂丹橘与松柏一样具有忍受严寒的节操,是别有一番深意的。

《橘柚垂华实》是汉代《古诗》中的一篇,其中一句“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以橘柚的遭遇抒发了诗人不被世用的愤慨。而本诗中的“可以荐嘉客”,就是“冀见食”之意。丹橘经冬而不凋,不因严寒而改变节操,已经很值得赞美;它结出丰硕的果实,只想贡献给他人,更可见它的品德高尚。按理说,如此优良的树木、果实是应当向嘉宾推荐的,无奈却被重山深水无情地阻隔了!一句“奈何阻重深”,使人仿佛听到了诗人无奈的叹息声。

而“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两句,明确吐露了诗人托物言志之意:无论是丹橘还是人,其遭遇好坏与命运相关。而命运好坏的缘由则像循环往复的自然之理那样,无法探究。这两句诗委婉幽深,饱含着诗人复杂的感情。

在末尾,诗人用反问语气结束全诗:世人只说栽种桃李,莫非橘树就无法遮阴、没有功用吗?在诗的前半部分,诗人已写明橘树绿荫耐寒、果实甘美,但它的命运却又如此多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中有这样一个寓言:阳虎对赵简主说,他曾经亲自培养了一批人才,然而当他有危难的时候,这批人才却都不帮他。因此阳虎慨叹道:“虎不善树人。”赵简主说:“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只栽种桃李而不栽种橘柚,此类“君子”,总不能算作“慎所树”吧!

本诗的语言清新简练,抒发胸臆的同时,给了读者驰骋想像的空间。全诗*淡而浑然天成,时时发问的句子达到了正反起伏的效果,而语气却是温文尔雅,不着痕迹中,哀伤、愤怒尽情抒发,可谓炉火纯青。

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扩展5)

——风鸢图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风鸢图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7篇

作品简介《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是唐代诗人卢纶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通过写将军发令出征、夜巡射虎、雪夜慑敌、庆功宴舞、狩猎等场面,表现了边塞真实生动的军旅生活与将士们英勇无畏的性格,将边关将士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磅礴气势描绘得生灵活现,跃然纸上。这组诗每一首都能独立成章,内容丰满,寓意隽永,气势雄阔。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其五】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其六】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词句注释

1、张仆射:一说为张延赏,一说为张建封。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

3、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蝥(máo,一说音wù)弧:旗名。

4、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5、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6、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7、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8、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9、月黑:没有月光。

10、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

11、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12、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13、野幕:野外帐篷。敞:开。琼筵:美宴。

14、羌戎:此泛指少数民族。

15、雷鼓: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

16、出世:一作“百中”。

17、奔狐:一作“奔猨”。

18、唯应独不名:一作“谁知独有名”。

白话译文

【其一】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其二】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其三】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

【其四】

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其五】

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其六】

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

作品鉴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组诗的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组诗的第三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组诗的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同时也描绘了将士“醉和金甲舞”的欢乐神态,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也说明了将士们的得到兄弟民族的支持的。此诗取材典型,剪裁大胆,洋溢着民族间和睦团结的气氛。全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写得慷慨而豪迈,爽朗而明快。

组诗的第五首,描述的是将士们利用战事顺利边关稍靖的时机乘兴逐猎的情景。字面上是说边关将士在敌人遁逃后,利用暂时的战事稍歇进行狩猎,其实饱含了诗人对将士们豪情满怀的钦佩、颂扬和祝福。

组诗的第六首,则是颂扬了将士们只为保疆安民,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怀。由于诗中多有双关,古今后人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或说七叶莲喻淡泊功名,或说七叶莲象征特立独行,莫衷一是。

卢纶所和张仆射原诗今已不传,而和诗竟流诵千古,可见它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胡震亨《唐音癸笺》卷七谓:“大历十才子,并工五言诗。卢郎中(纶)辞情捷丽,所作尤工。”又说:“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采,焕尔触目。”组诗语言凝练,构思巧妙,细吟全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8篇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19篇

诗人以丰富的想像将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诗与画互相补足,饶有生趣。这首诗写放纸鸢前的准备和纸鸢飞上天时的感想,没有直接铺叙放纸鸢的活动,那该是留给画面去交代了。诗人告诉读者,一群孩子使劲地搓呀搓,等放纸鸢的线搓得够长了,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然后读者可从画面看到,这是一个放纸鸢的好日子,风儿吹著,阳光照耀,孩子们不停地四处奔跑,把纸鸢送上天空。由这个画面,诗人兴起了感想: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一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一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路呢?

诗的前半部著力於对小孩子放纸鸢前准备活动的描述。诗人并没有全面描绘各项准备活动,只是从其中的一个细节入手,写他们如何努力地编织纸鸢引线。连续三个「搓」字把小孩子们认真而急切的形态表露无遗。缺乏耐心的儿童对这样的单调而费力的劳动不觉乏味,可见他们对放纸鸢是多麼的期待。紧接的「够」字,写出他们搓的引线一达到足够的长度,便立即停止工作,那种按捺不住的喜悦和跃跃欲试的心情跃然纸上,彷佛一个个立刻就要跳将起来,把自己的纸鸢放上天去。诗人对儿童急切期盼的心理,把握得十分准确而又刻画得细致入微。最后两句点明诗人思绪的飞扬,画面上的无忧无虑的儿童彷佛是他年少时的身影,他牵著纸鸢,怀著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沉浸在幸福里。不知何时起,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一个又一个梦想。如今已是垂暮之年,饱经人世沧桑,但他依然对未来存著希望。他深深祝福,但愿小孩子凭藉春风的助力,飞上青云。对纸鸢而言,「春风」是指把它带上天空的和风;对小孩子而言,那是指父母师长的栽培,可以「带」著小孩子上青云之端。全诗虚实相生,既有浓厚的现实生活的气息,又不乏想象世界的瑰丽色彩。

好的题画诗,有助於理解画的内涵;读者读诗品画,可充分发挥想像。这首诗是诗画相生的一个成功的典型例子。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0篇

李白《塞下曲(其三)》全诗赏析

李白的塞下曲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塞下曲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赏析】

首句写战马飞奔,有如风驰电掣。写“骏马”实际上是写驾驭骏马的健儿们,马壮是为了借喻兵强。在唐代前期,胡马南侵是常有的,唐高祖李渊甚至一度被迫“称臣于突厥”(《旧唐书·李靖传》)。因此,健儿们杀敌心切,斗志昂扬,策马疾行。

“出渭桥”和“辞汉月”,是指出军队的出发点和行军路线。“出渭桥”而“鸣鞭”,正所谓快马加鞭,进一步烘托出健儿们的急切心情,也渲染了军事任务的紧迫和唐军士气的旺盛。气势雄浑,大有高唱入云之势。

从“辞汉月”到“破天骄”,即从军队出发到克敌制胜,是一个极大的转折。“插羽”,安上箭。“天骄”,匈奴曾自称“天之骄子”,这里泛指敌人。从“弯弓”到“插羽”,瞬间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大转折,省掉了多少鏖战情节和厮杀场面的描写,足见布局的简洁,笔法的洗炼。然而这又是十分自然的、可信的。既然是兵强马壮,士气高昂,自然就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天兵所向,势如拉枯摧朽。这是符合逻辑和顺理成章的'。也暗示将领指挥得当,这次战役完全符合“兵贵神速”的兵法要求。

五、六句描写“破天骄”后的战场景象。在正义之师面前,敌人不堪一击,土崩瓦解,望风而逃。古人认为客星呈现白色的光芒,就是战争的征兆。星芒已尽,就意味着战争结束。北方沙漠、草原,广阔无垠,浩瀚如海,故名瀚海。“海雾消”,指漠北战争气氛已经消失。

麟阁,即麒麟阁,汉代阁名,在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绘十一位功臣像于其上,后即以此代表卓越的功勋和最高荣誉。霍嫖姚,指霍去病,汉武帝时大将,曾任“嫖姚校尉”。清人王琦云:“末言功成奏凯,图形麟阁者,止上将一人,不能遍及血战之士。太白用一‘独’字,盖有感于其中欤。然其言又何婉而多风也。”(《李太白全集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句确实或有讽刺之意。同时也是以士卒口吻表示:明知血战凯旋后只能有“上将”一人图形麟阁,但战士们仍因能报效国家、民族而感到自豪和满足。功业不朽不一定必须画像麟阁。这更能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诗人为“济苍生,安社稷”,是“愿为辅弼”的。但他一直希望功成身退,归隐林泉。他多次表示要“功成身不居”(《商山四皓》),“功成谢人间”(《翰林读书言怀》)。从中可以窥见诗人的素志和生活情趣。这首诗前六句为总的铺叙以引出结尾两句的感慨。在前六句中,前三句描绘出师时的雄壮,后三句妆摹破敌时的英威。全诗笔力雄健,结构新颖,篇幅布局,独具匠心。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1篇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释:

1、天兵句:谓中原朝廷军队出发往北方遥远的边疆。天兵,即官兵。下,发;进。荒,即荒服,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2、胡马南饮:胡人南侵的委婉说法。

3、从:任随;任凭。

4、衔恩:即感恩。这里指感皇恩。

5、月氏:也作月支,古代西域城国名。见《汉书·西域传》。这里泛指西北边境诸胡。

译文: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简析:此诗写戍边将士的.爱国思想。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封建时代的爱国往往与与忠君相关联。这首诗的爱国思想就是通过“衔恩”来体现的。“衔恩”是全诗之眼。首二句写胡汉交战。三四句写因衔恩不惧百战。五六句写因衔恩宁愿餐雪寝沙。七八句写希望破敌国,除边患,使天下高枕无忧。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2篇

塞下曲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词语解释】

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像弓一样弯曲的**。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3篇

唐代的边塞诗,写出了西北边地的辽远和荒凉,抒发的是豪迈苍凉的情调。诗人感叹大自然的高旷,也讴歌戍边的将士英勇。李益,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翰,都是著名的边塞诗人。此刻,涌现在我脑际的,是王昌龄的《出塞》,也是写边关将士兵,和卢纶的《塞下曲》异曲同工:“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寒。城头鼓铁声犹振,匣里金*血未干”。也想起了李白的《塞下曲》:“将*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唐代的这类诗歌,充满了传奇**和英雄气概,有阳刚之气。这些诗的出现,使唐诗的风格和境界更为恢弘阔大。

在五言古诗中,我以为卢纶的《塞下曲》属于明珠中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被*人诵读,是有道理的。

卢纶的《塞下曲》原有七首,是内容相关联的组诗,描述了一个*事行动的过程,写得有声有*,其中有些情景和场面,有惊心动魄的效果。《唐诗三百首》中,选了其中四首:

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蟊弧。*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其三: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其四:野幕敞琼宴,羌戎贺劳旋。醉和金*舞,雷鼓动山川。

卢纶的这组诗,在唐诗中是很独特的一例,以简洁写意的手法叙事,第一首写誓师出征,第二首写将*的神勇,第三首写敌*的溃败,第四首是凯旋庆功。其中最出名、也是写得最出*的,是第二和第三首。第二首描述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典出司马迁《史记·李将*列传》:“广拙猎,见草石中,以为虎而*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一天夜晚,李广在草原打猎,远远地看到一头猛虎隐没在草丛中,于是张弓怒*。次日天亮时,人们发现,那头猛虎,其实是一块巨石,昨夜李广的*虎之箭命中目标,箭镞竟深嵌入石。如此的精准和膂力,如果上阵杀敌,威力可以想见。此诗没有直接写战事,但巧妙生动地写出了将*的神勇。这位汉代飞将*,常常出现在唐代诗人的笔下,王昌龄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山”,写的就是李广。第四首“月黑雁飞高”,流传最广,短短二十个字,画面动静相交,神秘诡异,隐藏着丰富的意象,为读者提供了可以产生无数联想的空间。月黑之夜,汉*奇袭敌营,大获全胜,敌*溃败逃窜,汉*在风雪中乘胜追击。黑夜,飞雁,奔马和骑士,飞雪和*弓,这些意象构织成的情境,可以供小说家的笔墨衍生成情节跌宕惊险的故事。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4篇

卢纶《塞下曲·其四》翻译赏析

【诗人简介】

卢纶:(739?-799?),字允言,祖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后迁居蒲(今山西永济)。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奉亲避居鄱阳。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又受宰相王缙赏识,奏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德宗朝为昭应令,又赴河中节度使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为 “大历十才子”之一。诗多应酬赠答之作, 但所作边塞诗却苍老遒劲,气势雄浑,体现盛唐之馀绪。

塞下曲·其四    卢纶

野幕蔽琼筵,

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①动山川。

【注释】

①雷鼓:旧时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实即擂鼓。

【简析】

第四首写凯旋归营,设宴劳军的欢乐场面。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5篇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

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唐玄宗天宝末年举进士,遇乱不第;唐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经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宰相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州户曹、河南密县令。之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唐德宗朝,复为昭应县令,出任河中元帅浑瑊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不久去世。著有《卢户部诗集》。► 328篇诗文► 49条名句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6篇

塞下曲①

【唐】卢 纶

月黑②雁飞高,

单于③夜遁④逃。

欲将⑤轻骑⑥逐⑦,

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②月黑:没有月光。

③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

④遁:逃走。

⑤将:率领。

⑥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⑦逐:追赶。

【大意】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他们,大雪纷飞落满身上的弓刀。

【赏析】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本诗虽区区二十个字,却写出了当时的实情:单于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率军溃逃,将军在“大雪满弓刀”的奇寒天气情况下准备率军出击。一“逃”一“逐”把紧张的气氛全部渲染了出来。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表现出诗歌的意蕴悠长。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7篇

作品原文

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作品注释

其一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其二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其三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其四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其五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其六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

作品译文

其一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其二

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其三

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其四

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

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

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

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

其五

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

夜晚的月亮弯如弓影,胡地的霜雪凝剑成花。

大军尚未进入玉门关,闺中的少妇还是不要太着急了吧。

其六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战火映红了甘泉宫的天空。

汉皇勃然大怒,按剑而起,召李将军率领大军前去迎敌。

杀气直冲云霄,鼓声震天动地,天兵英勇战斗,所向无敌。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一战而扫清胡虏,平定天下。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作品鉴赏

其一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塞下曲·其三》卢纶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第28篇

卢纶《塞下曲其三》全诗翻译注释赏析

塞下曲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词语解释】

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