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文言文(7篇)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文言文(7篇)

时间:2023-12-16 11:14:45 古诗文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xxx 第1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xxx。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xxx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xxx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xxx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諠兮」者,恂栗也;「xxx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xxx,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xxx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xxx,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xxx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xxx;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xxx。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xxx其子之恶,xxx其苗xxx。」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xxx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xxx兴仁;一家让,xxx兴让;一人贪戾,xxx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xxx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xxx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xxx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在齐其家。

所谓*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xxx兴孝,上长长xxx兴弟,上恤孤xxx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xxx岩。赫赫师xxx,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诗》云:「xxx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xxx施夺。是故财聚*散,财散*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xxx,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xxx,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xxx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xxx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xxx 第2篇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学,学习伦理、**、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古代哲学、**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xxx、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xxx 第3篇

1 大学汉代的道大学明代的道在xxx,亲民,完满。知止然后安定下来,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欲治其国者先,欲治其家者先,欲修其身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诚者先,欲诚者先,让其知其然。然后知其事,然后知其事,然后知其意,然后诚,然后正,然后修身,然后齐家,然后治国,然后天下太平。

如果到最后乱了,就治不好了。厚的就是薄的,薄的就是厚的,什么都没有了!翻译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研究并运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才能坚定、从容、淡定、从容,才能心安理得,才能深思熟虑,才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的开始和结束,任何事物都有开始和结束。自始至终知道这个道理,就接近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大学本文主要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也系统论述了儒家的政治哲学,对做人、治国有着深刻的启示。大学原文大学途径就是贤惠,亲民,完美。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事物有始有终,事物有始有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古欲明显优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治其家;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真诚,先要知道,要知道风格。

原文和翻译 大学途径就是贤惠,亲民,完美。知止于是决定:先冷静再安静;先静,才能安;先安后忧;想好了再拿。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古欲明显优于世者,先治其国;如果你想治理你的国家,你应该首先把你的家人聚在一起;要想家人团聚,先修身体;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确,先真诚;要真心,先让他知道;知识存在于事物之中。事情是已知的;知其然而后诚;先诚后义;心正则身正则修身则家齐;家庭和睦,然后国家治理;国家统治,天下太平。

大学道是明德,亲民,止于xxx。知止然后有一个决定,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静,然后他可以安全,然后他可以考虑它,然后他可以得到它。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大学的目的是弘扬光明磊落的品德,使人弃旧立新,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只有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才能坚定、从容、淡定、从容,才能心安理得,才能深思熟虑,才能有所收获。

礼记大学 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大学知止然后有了决定,然后可以静,然后可以静,然后可以安,然后可以想,然后可以得。事有始有终,物有所终,如果你知道顺序,你会找到一条捷径。欲治其国者先,欲治其国者先,欲治其家者先,欲修其身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修其心者先,欲诚者先,知之,事在人知,人知而诚,诚而正,正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修身,修身而治国,治国而平天下。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xxx 第4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xxx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xxx,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xxx,字*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七月,临川人xxx记。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xxx 第5篇

昔者xxx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xxx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xxx?”

xxx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xxx,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以xxx,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xxx由此起。xxx、汤、文、武、成王、xxx此其选也。此***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xxx,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xxx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xxx曰:“夫礼,**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xxx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xxx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xxx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xxx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xxx乾焉。坤乾之义,xxx之等,吾以是观之。”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xxx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昔者**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xxx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xxx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xxx**,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作其祝号,玄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肴,与其越席,疏布以幂,衣其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xxx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xxx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xxx曰:“于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xxx禘,非礼也,xxx衰矣!杞之郊也,xxx也;xxx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祝嘏辞说,藏于xxx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xxx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xxx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xxx,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xxx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无礼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弗归也,是谓疵国。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肴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xxx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也,xxx以自安也,xxx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xxx,明于其利,xxx其患,然后能为之。

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xxx、弟弟、xxx、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何谓四灵?麟凤xxx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故**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故**患礼之不xxx下也。

故祭帝xxx,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xxx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xxx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xxx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xxx,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故礼行xxx,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是故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朿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xxx。

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xxx、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xxx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xxx以种之,讲学以耨之,xxx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xxx,得之者强。xxx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xxx,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于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xxx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xxx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皇麒麟,皆在郊棷。xxx在宫沼,其余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能修礼以xxx,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xxx 第6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xxx墨池。这是南朝xxx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xxxxxx慕东汉书法家xxx,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xxx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xxx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xxx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xxx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xxx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xxx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xxx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xxx。

大学礼记原文及翻译xxx 第7篇

明有奇巧人曰xxx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xxx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xxx小,水落石出”,xxx“清风xxx,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xxx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xxx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xxx**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xxx,文曰“初*山人”,xxx。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