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第1篇
酒泉子翻译
常常想起钱塘江观潮的情景,满城的人争着向江上望去。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踏潮献技的人站在波涛上表演(技艺高超),手里拿着的红旗丝毫没被水打湿。此后几次梦到观潮的情景,梦醒时依然感觉心惊胆战。
长:通“常”,通假字,经常
心寒:心里感觉很惊心动魄
酒泉子改写
常常回忆当年看钱塘江潮的情况,一村的人都争在去观潮,潮水来的时候,那股气势好象要将整个海水倒灌,使人难免怀疑大海会不会变成空的。在万面鼓声中,弄朝儿稳稳的站在潮头上,而手里拿着的红旗都不曾经被浪花打湿。现在经常做梦梦到这些,梦醒之后,思乡之情常常使自己心痛。
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第2篇
《酒泉子》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xxx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xxx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译文】常常想起以前观潮的时候,全城的人都抢着去看江上的景色。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潮声像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弄潮儿面向潮水的峰头站立,手上举着的红旗都没有被潮水弄湿。现在我已与这样的情形离别了,只能在梦中反复回想,从梦中醒来还觉得心里凄寒。
【赏析】潘阆[làng],字逍遥,是北宋大名(今属河北省)人。他被人推荐,当过京城最高学府的教官,披罢斥,靠卖药过活。他的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形象也很鲜明。
浙江省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的奇观,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作家赞美过它,xxx是其中之一。钱塘江的入海处就是杭州湾,它很象一个正对着东海的大喇叭口。由于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奇异的潮汐现象。特别是每年秋天八月,海潮来时潮峰可达到一丈多高。它仿佛是一座银山,又仿佛是xxx在江中的一堵水墙,从远处疾速地向杭州方向推进,十分壮观。
“长忆观潮,满xxx争江上望”,这是从回忆写起。有一年,中秋节前后,他在杭州,看到了观潮的盛况。当时杭州的风俗,观潮如过节,大家都穿着色彩鲜艳的新衣服,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聚集在江边,等待潮水到来。这个难忘的场面,常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所以词里说“长忆”。“xxx本来是指在城外加筑的城墙,这里就是城的意思。“争”,竞争。江边人山人海,都想最先发现夭边的一线潮峰,所以争先恐后地在那里眺望。
词的上阕写观潮,下阕写弄潮儿的表演。写观潮,写到了人群涌动的盛况和潮水汹涌的气势;写弄潮儿的表演,写到了他们高超的技艺和观潮人的感受。这首词首先回忆自己以前经历过的生活,再表现自己现在凄凉的心境,表达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怀念。
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第3篇
【作品介绍】
【原文】
酒泉子
长忆西湖①。尽日②凭③阑④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⑤正清秋。
笛声依约⑥芦花里,白鸟⑦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⑧寒。
【注释】
①西湖:即今杭州西湖。
②尽日:整天。
③凭:靠着。
④阑(lán):横格栅门。
⑤岛屿:指湖中三潭印月、阮公墩和孤山三岛。
⑥依约:隐隐约约。
⑦白鸟:xxx。
⑧水云:水和云融为一起,淡蓝乳白相间,给人清凉爽快之感,这里指西湖秋天的景*。
【白话译文】
我经常想起漫游西湖,整天站在楼台上,扶栏远眺那湖光山*的情景:湖面上三三两两的钓鱼小船,小岛上天高淡远的号*。最难忘的是,一阵悠扬的笛声隐隐约约地从芦花荡里传长时,惊动了栖息在那里的白鹭,它们倏地成群飞起,排列成行。西湖的景*使我艳羡神往,因此一旦离开它,闲暇时,又撩起我垂约的情趣,开始整修钓鱼工具,此刻仿佛又置身于清凉爽阔的西湖秋*之中了。
【创作背景】
酒泉子译文与赏析 第4篇
这首词写西湖秋景,画面清丽。
“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长忆”二字引起全篇,点明是回忆。西湖风光那般美好,令词人十分留恋,整日凭栏观望。
词人并未着眼于西湖的笙歌画船、游人往来如织的繁华热闹场面,他看到的是“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那时正值xxx秋,湖面上三三两两泊着钓舟,意境十分闲淡,有一种悠然自得、闲适恬淡的情趣。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这两句继续写西湖秋景。笛声、芦花、白鸟共同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图景,淡远闲适。“依约”二字将笛声渺茫幽远、若有若无的韵致描摹了下来;“忽惊起”则写出了白鸟倏然而惊、翩然而去的形态。这两句色彩明丽,颇具情味。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词人由回忆转入现实。词人虽从西湖归来,心却还留在西湖上,闲暇时他总爱收拾钓竿,欲赴西湖垂钓,任神思遨游于水云之间。末二句将词人忆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