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优选27篇)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优选27篇)

时间:2023-11-19 12:07:56 古诗文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篇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翻译: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

1 暮:傍晚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代“老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可以

8信:信用

9 故:旧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昔:以前

14求:寻找

15服:使……信服(使动用法)

16 非信不可也信:守信,讲信用

17.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18.欤:语气词,吧

19.其:他,指吴起

20.宜:应该

21.为:坚守

理解

问:《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 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中心启发:启发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昔吴起出遇故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汇总1篇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2篇

【原文】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

1.昔:从前

2.暮:夜晚。

3.方:才。

4.出:出行,游玩

5.之:代词,指老朋友。

6.俟(sì):等待。

7.恐:恐怕,担心。

8.信:讲诚信,守信。

9.故:旧的,原来的。

10.食:吃饭。

11.信:讲诚信,守信。(动词)

12.止:留住。

13.求:寻找。

14.止之食:留故人吃饭。

15.返而御:你先回去等我。

18.令:命令

19.故人;老朋友

20.服:使……信服

21.欤(yù):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22.食(shí):给……吃

23.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2年)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24.诺:好,表示赞同

1.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起不食待之。(代词)

B.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代词)

C.故人来,方与之食。(代词)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连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②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什么是诚信呢?

答案:

2.①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②要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是不行的。

3.言之有理即可。(能表达出基本看法)

二: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小题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2)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小题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①派②才③害怕④诚信(1分一个)

【小题2】D

【小题3】(1)老朋友到傍晚没来,吴起不吃饭等他(2分)

(2)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2分)

【小题4】为人讲信用,或者待人诚恳、守信。(言之有理即可)(2分)

【翻译】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到时再回来吃饭。”吴起说:“(我在家)等待您一起吃饭。”老友到了夜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让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吃饭。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人物介绍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统帅、军事**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兵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由此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3篇

吴起守信

明代: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

1 昔:从前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指“老朋友”

5 俟: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可以

8信:信用

9 故:先前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求:寻找

14服:使……信服(意动用法)

15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信,守信,讲信用

16.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家。

17.欤:语气词,吧

18.其:他,指吴起

19.宜:应该

20.为:坚守

21.明日:明天

22.者:.....的原因

理解

问:《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 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中心启发:启发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人物介绍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兵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由此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4篇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扩展1)

——文言文《吴起者,卫人也》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吴起者,卫人也》原文及翻译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5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攻下原国。到原国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鸣钟退军,收兵离去。有一个从原国出来的人说:“原国三日就可攻下。”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文公****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说:“有像那样守信用的'国君,能够不顺从他吗?”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评价说:“攻下原国而又得卫国,是因为守信。”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6篇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公叔为魏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魏国小,又与彊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太史公曰: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删节)

【题目】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薄之,而与起绝 薄:瞧不起

B.公叔为魏相,尚魏公主 尚:奉承

C.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 破:揭穿

D.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坐:因为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3分)

A.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B.君因谓武侯曰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

C.然行之于楚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以刻暴少恩亡其躯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吴起利欲熏心,热切追求功名,为谋求担任鲁将而率兵击齐,竟不择**,杀死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

B.吴起为将,与士兵同甘共苦,关心士兵,甚至亲自为生了毒疮的士兵吸吮脓液,因而士兵甘为其用,在战场上勇往直前。

C.吴起在魏为将时,遭魏相忌恨,魏相用仆人计策,在武侯面前进谗言,然后又让公主当面斥责吴起,吴起于是离魏而入楚。

D.司马迁记载了吴起为将为相时的功绩,表现了吴起的**与军事才干,同时不隐其恶,也展现了他狠毒暴戾、不施仁德的一面。

10.翻译下列句子:(9分)

(1)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

尚:指娶公主为妻。

“因”:趁机( A“而”:表修饰/如果 C“于”:在/被 D“以”因为/用)

“然后又让公主当面斥责吴起”错,应是“故意让公主发怒而当面鄙视魏相公叔,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地蔑视国相,果然婉言谢绝了魏武侯。”

10.(1)山河险固是多么的壮美啊,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固、此……也、倒装各1分)

(2)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所以君臣百姓彼此亲近。难道说的不就是管仲吗?(将顺、匡救、岂……谓乎三点各1分)

(3)父老们受秦朝的苛虐法政的苦很久了,非议国政的灭族,相聚而语的处**。(苦、诽谤者、偶语者三点各1分)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娶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想成名,就杀了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君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攻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7篇

1、不要在守株待兔了,这是徒劳的。

2、思想不能太保守,要勇于探索,守株待兔是不会有收获的。

3、守株待兔只能让人越来越懒惰。

4、你每天在这儿等她出现,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未免太笨了。

5、**守株待兔,埋伏了几天,歹徒始终没有出现。

6、这时代做生意,单靠开店守株待兔,等顾客自行上门已不够了。

7、守株待兔只会让机会擦身而过,只有不断主动争取,成功才属于自己。

8、我们要积极创造机会,而不是只会守株待兔而已。

9、如果守株待兔有收获,那么就没有科技的进步。

10、教官躲在后门守株待兔,犯规的同学根本不知道。

11、积极的选择就是不要守株待兔等着机会掉到你怀里,而是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

12、守株待兔可一不可再,人不会永远那么幸运的。

13、与其守株待兔,不如脚踏实地的去干。

14、我不准备追求幸福,一贯守株待兔。

15、宁在奔跑中留下成长的'伤痕,也不*成守株待兔的风景。

16、这种守株待兔的好事怎么可能那么容易上门。

17、守株待兔的行为是坐等其成的行为,是愚蠢的行为。

18、守株待兔就像天下掉馅饼,这是不可能的!

19、与其我们这样守株待兔,不如付出努力做这件事。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8篇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9篇

吴起吮疽

起之为①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②赢粮③,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④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

吴起作为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骑马乘车,亲自背负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士兵害着恶性毒疮,吴起用嘴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往年吴起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他又给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怎么死,因此,我才哭他啊。”

注释

①裹:背。

②赢粮:多余的粮食。

③病疽:害着恶性的毒疮

④吮:用嘴吸。

⑤不旋踵:脚跟不向后转,即奋勇冲杀

⑥遂:于是

⑦ 为:担任

八然:这样

9、所:因此

【感想】

如果说个人自有个人性格特征,那么吴起总让我感到浓浓的悲剧色彩。书上是这么说的:吴起,卫国人,少居里中,以击剑无赖,为母所责。起自啮其臂出血,与母誓曰:“其今辞母,游学他方,不为卿相,拥节旌,乘高车,不入卫城与母相见!”吴起就是这种突兀、尖锐的姿态,他应该,也绝对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实际上他就是这么做的,离家、留学、出将、入相,果然功成名就------且不论是美名、骂名还是其他;吴起也为此会出了异乎寻常的代价:母死,不去奔丧,仰天三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孔子高徒曾参因此斥他为忘本之人,及至为当上鲁国大将,亲手杀掉齐国结发妻子;,忠孝仁义似乎只剩下一个忠字;却也由于宿命色彩很浓的原因,在得意之时,被迫由鲁国窜至魏国,再由魏国窜至楚国,一人而事三主------这个忠字怕也担当不起。然而,吴起却又是真正有本事的,鲁国为将时,与士卒同食住,有病者,亲自调药,有长疮的,用嘴吸脓血,可谓爱兵如子;魏国为西河守一官时,修城治池、练兵训武,兢尽职守;楚国为相时,**吏制,充实国库,使楚遂以兵强雄视四方,可谓辅主兴帮。用现在的话讲:“个人能力极强!”吴起悲剧的一生尤以结局最为精彩,由于**触犯了**们的利益,在庇护他的楚悼王死后,马上受到攻击,他怀抱楚悼王尸体死于乱箭之下;新王即位后,诛杀了七十多家参与攻击吴起之人,抱王尸以求报仇,这是吴起心机才智的最后一丝光亮。

真可惜他,辞母、游学、为卿相、拥节旌、剩高车,显赫一时,威风一时------也只是一时而已。

纵观**历史上众多人物大致可分为三种;其一大多出身名门,天资过人,后来自然成就不凡业绩;其二出身贫贱,奋力向上,功成名就,其三就是吴起这种,才情迥异于常人,经历更是跌宕起仗,结局一般不会戚好,正所谓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好像我国传统上比较抵触超常规、越常理的东西,要么你老老实实做好人,要么你死收踏地做坏人,吴起这样少时无赖,青年雄起,叛母杀妻,三易其主,几度沉浮的主儿,口碑一定不会好了。这辈子有多大能耐也算白混了。史书上一提起吴起,就是一股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味道,清朝了,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惜影响不够深远。我却挺佩服吴起的,临死还把害他的人给算计了,就是自个儿惨了点

吴起两千年后泉下有知,当说一声:“于我心有戚戚蔫!”

——吴起文言文阅读答案(精选一篇)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0篇

1、上问侍臣:指唐太宗。

2、创业与守成孰难:哪一个。

3、草昧之初:此指开创基业。

4、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较量武力;使...臣服。

5、莫不得之于艰难:没有,不。

6、失之于安逸:安稳舒适。

7、故知创业之难(故知守成之难):所以。

8、常恐骄奢生于富贵:骄横奢侈。

9、祸乱生于所忽:所忽视的地方。

10、方当与诸公慎之:正。

11、陛下及此言:说到这个道理。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1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曾经向曾子求学,侍奉鲁国国君。齐国的**攻打鲁国,鲁君想任用吴起为将军,而吴起的妻子却是齐国人,因而鲁君怀疑他。当时,吴起一心想成名,就杀了自己的妻子,用来表明他不亲附齐国。鲁国终于任命他做了将军。吴起率领**攻打齐国,大败齐国。

鲁国有人**吴起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他年轻的时候,家里积蓄足有千金,在外边求官没有结果,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然后从卫国的东门逃跑了。他和母亲诀别时,咬得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不做卿相,决不再回卫国。’于是就拜曾子为师。不久,他母亲死了,吴起最终还是没有回去(奔丧)。曾子瞧不起他和他断绝关了师徒关系。吴起于是就到鲁国去,学习兵法来侍奉鲁君。鲁君怀疑他,吴起杀掉妻子(表明心迹),用来谋求将军的职位。鲁国只是个小国,现在却有了战胜国的名声,那么各诸侯就要图谋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

鲁君对此心有疑惑,就辞退了吴起。这时吴起听说魏文候贤明,想去侍奉他。文候问李克说:“吴起这个人怎么样啊?”李克回答说:“吴起贪恋**而爱好女色,然而带兵打仗,就连司马穰苴也比不过他。”于是魏文候就任用他做将军,攻打泰国,夺取了五府城池。

吴起做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褥垫,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着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的,就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却亲自替他吸吮脓液,怎么还哭呢?”那么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啊。以前吴起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

魏文候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能取得所有将士的信任,就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泰国和韩国。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2篇

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释: 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出 处 先秦·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杨八x越国奇逢》:“妾闻**以勤俭为本,~,岂是良图?”

近义词 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坐享其成

反义词 通达权变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3篇

1 昔:从前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指“老朋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可以

8信:信用

9 故:先前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求:寻找

14服:使……信服(意动用法)

15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信,守信,讲信用

16.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

17.欤:语气词,吧

18.其:他,指吴起

19.宜:应该

20.为:坚守

21.明日:明天

22.者:.....的原因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吴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军事上他拥有卓越统帅能力、先进军事思想,他料敌合变、爱兵如子,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以下是......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4篇

吴起守信

明代: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1 昔:从前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指“老朋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可以

8信:信用

9 故:先前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求:寻找

14服:使……信服(意动用法)

15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信,守信,讲信用

16.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家。

17.欤:语气词,吧

18.其:他,指吴起

19.宜:应该

20.为:坚守

21.明日:明天

22.者:.....的原因

人物介绍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兵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由此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5篇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翻译: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友,老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啊。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

1暮:傍晚2令:派、使、让3方:才4之:代词,代“老友” 5俟(sì):等待6恐:恐怕,担心7可:行、可以8信:信用9故:旧的,原来的10食:吃11信:诚信12止:留住13昔:以前14求:寻找15服:使……信服(使动用法)16非信不可也信:守信,讲信用17.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18.欤:语气词,吧19.其:他,指吴起20.宜:应该21.为:坚守

理解

问:《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

中心启发:启发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6篇

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小题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3分)

①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②相田文( )

③方是之时( )

【小题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2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小题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3分)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7篇

吴起守信

明代:宋濂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队伍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伍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注释

1 昔:从前

2 令:派;使;让

3 方:才

4 之:代词,指“老朋友”

5 俟(sì):等待

6 恐:恐怕;担心

7可:行;可以

8信:信用

9 故:先前的;原来的

10 食:吃

11 信:诚信

12 止:留住

13求:寻找

14服:使……信服(意动用法)

15 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信,守信,讲信用

16.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家。

17.欤:语气词,吧

18.其:他,指吴起

19.宜:应该

20.为:坚守

21.明日:明天

22.者:.....的原因

中心启发:启发大家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吴起传》文言文翻译3篇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8篇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典故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地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吴起守诺文言文翻译合集二篇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19篇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此类例子,还可找到不少。?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扩展3)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的内容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的内容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20篇

昔(曩)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选自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

作品注释

1.昔:从前

2.令:派;使;让

3.方:才

4.之:代词,指“老朋友”

5.俟(sì):等待

6.恐:恐怕;担心

7.可:行;可以

8.信:信用

9.故:先前的;原来的

10.食:吃

11.信:诚信

12.止:留住

13.求:寻找

14.服:使……信服(意动用法)

15.非信不可也:不守信用是不行的。信,守信,讲信用

16.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家。

17.欤:语气词,吧

18.其:他,指吴起

19.宜:应该

20.为:坚守

21.明日:明天

22.者:......的`原因

作品译文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阅读提示

问:《吴起守信》体现了吴起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对我们有何启发?

答: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启发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练习

1.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起不食待之。(代词)

B.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代词)

C.故人来,方与之食。(代词)

D.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连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②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3.阅读本文后,你认为什么是诚信呢?

答案

2.①老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②要使**信服,(作为将领)不守信是不行的。

3.言之有理即可。(能表达出基本看法)

人物介绍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吴起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吴起认为战争是一种社会现象,对战争的根源作了论述。这在世界军事史上对战争根源的探索是最早的。当然,吴起这种看法还停留在表面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与《儒林列传》记吴起在鲁“尝学于曾子”,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与“兵圣”孙子齐名的大军事家,由此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21篇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词的含义。(4分)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小题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吴)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D.(吴)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2)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

【小题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事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什么?(2分)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22篇

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创业与保持成就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成就难啊!”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体会到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助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在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懂得保持成就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成就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的这一番话,是天下百姓的福气啊。”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23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使。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倪,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列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互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集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24篇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i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吴起守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第25篇

【小题1】试题分析:文言词语的释义要准确,注意古今不同的用法,这里将名次用作动词,率领;相,名词用作意动用法,以为相。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古今不同的句式,这里应注意此乃也句式和弗的意义理解。

考点:这是文言文句子理解并翻译考点

点评: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

【小题3】

试题分析:从吴起自知弗如田文故事中,我们了解吴起是一个性情率真,心胸开阔,有很强的军事和**才能,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善于与同僚沟通的人。

考点:考查学生筛选理解文中信息的能力

点评:初中阶段文言文阅读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在读懂文言语段的基础上对考生的进一步深化了的分析能力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要求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到文中搜寻筛选提取信息,找出原句即可,学生精读文章,初步筛选,看清方向,明确方向,仔细分辨,识别障碍,最后学会总结和概括。

《吴起守信》文言文翻译(扩展2)

——《吴起吮疽》文言文翻译

《吴起吮疽》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