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7篇)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7篇)

时间:2023-12-10 08:00:24 古诗文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先秦:佚名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1)式:同“轼”,车前的伏手板,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

(2)子路(前542——前480):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省泗水县)人,仲氏,名由,一字季路。

(3)壹:真是,实在。(4)而:乃。

(5)然:是这样的。

(6)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

(7)焉:于此,在此。

(8)去:离开。

(9)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10)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1)识(zhì):同“志”,记住。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南乡子

五代:冯延巳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

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

负你残春泪几行。

细雨泣秋风,金凤花残满地红。闲蹙黛眉慵不语,情绪。

寂寞相思知几许¤

玉枕拥孤衾,挹恨还闻岁月深。帘卷曲房谁共醉,憔悴。

惆怅秦楼弹粉泪。

译文及注释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luán)镜鸳(yuān)衾(qīn)两断肠。

霏霏细雨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凤楼深深,多少情事如烟,封存在记忆之中。望着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流光:光阴,或认为是雨后草叶上油亮的光彩。凤楼:传说春秋时期,秦穆公为其女弄玉筑造凤台,弄玉与萧史常于此_,后来一同飞升成仙。“凤楼”由此而来,这里指女子的妆楼。鸾镜:镜子的别称。传说,用镜子照鸾鸟,鸾鸟见影便翩翩起舞,所以把镜子叫做鸾镜。鸳衾:绣着鸳鸯图案的被子。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xìng)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醒,只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迟迟不来,夕阳西下,眼看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洒下清淡的泪珠几行。

魂梦:即“梦魂”,古人认为人有灵魂,能在睡梦中离开肉体,故称“梦魂”。薄悻:对爱情不专一的男子,即薄情郎。负你残春:辜负了春光。

译文及注释

霏霏细雨浸湿了光阴,芳草萋萋,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凤楼深深,多少情事如烟,封存在记忆之中。望着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思念往事,寸断肝肠。

梦魂,信马由缰,千里飘荡,魂回梦醒,只见杨花点点,飘满绣床。薄情负心的人呀,我半掩闺门,你却迟迟不来,夕阳西下,眼看辜负了三春的良辰美景,洒下清淡的泪珠几行。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流光:光阴,或认为是雨后草叶上油亮的光彩。

凤楼:传说春秋时期,秦穆公为其女弄玉筑造凤台,弄玉与萧史常于此_,后来一同飞升成仙。“凤楼”由此而来,这里指女子的妆楼。

鸾(luán)镜:镜子的别称。传说,用镜子照鸾鸟,鸾鸟见影便翩翩起舞,所以把镜子叫做鸾镜。鸳衾:绣着鸳鸯图案的被子。

魂梦:即“梦魂”,古人认为人有灵魂,能在睡梦中离开肉体,故称“梦魂”。

薄悻(xìng):对爱情不专一的男子,即薄情郎。

负你残春:辜负了春光。

创作背景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及注释:

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中,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天空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当做山谷,我安闲地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余:我。

忆:回忆,回想。

稚:幼小,形容年龄小。

张目:张大眼睛。

对:面向,对着,朝。

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指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非常纤细的羽毛。后来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藐小之物:微小的东西。

细:仔细。

纹理:花纹和条理。

故:所以。

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成:像。

私拟:我(把蚊子它)比作。拟,比。私,私自

于:在。

则:那么,就。

或:有的。

果:果真。

项为之强(jiāng):脖颈为此而变得僵硬了。项:颈(jǐng),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徐:慢慢地。以:用。

使:让。

而:承接关系,这里可解释为“便”“就”。

作:当做。

观:景观。

唳 (lì ):鸟鸣。

为之:因此。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以……为……:把……当作……。

林:森林。

砾:土块。

壑:山沟。

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又满足的样子。

兴:兴致。

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极大地东西。

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

虾(há)蟆:蟾蜍的通称。虾蟆,现写作“蛤蟆”。

为:介词,被。

方出神:正在出神。方:正

鞭:名词作动词,鞭打。

数十:几十

之:代词,它指癞蛤蟆。

驱:驱赶。

赏析: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礼记·檀弓下》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

(1)哀: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8)识(zhi):同“志”,记住。

(9)去:离开。

(10)于:比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这3篇《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是来自于山草香的苛政猛于虎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檀弓下》。

【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像不止一次遭遇到不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子路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咏梅 宋朝 王安石

颇怪梅花不肯开,岂知有意待春来。

灯前玉面披香出,雪後春容取胜回。

触拨清诗成走笔,淋漓红袖趣传杯。

望尘俗眼那知此,只买夭桃艳杏栽。

《咏梅》赏析

本诗主要描绘了梅花香色俱佳,独步早春,具有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首联欲扬先抑,先写人们责怪梅花为什么迟迟不肯开放,接下来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梅花迟开是为了迎接春天的到来。用拟人手法,突出了梅花不争名利,冒雪迎春的品格。颔联继续用拟人手法,写梅花的玉容清香,表现了梅花凌雪绽放、艳压春芳的姿容。颈联写文人雅士面对梅花,诗兴大发、笔走龙蛇,红袖传杯、酒兴盎然的雅趣,展现了梅花的无穷魅力。尾联引桃杏为俗人喜爱作对比,惋惜梅花的高洁品质不为世人所理解。从而暗示自己的改革志向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心情。

《苛政猛于虎》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苛政猛于虎》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苛政猛于虎

孔子过⑴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⑵。夫子轼而听之⑶。使⑷子路⑸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⑹重有忧⑺者。”而曰⑻:“然⑼!昔者吾舅⑽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⑾又死焉⑿!”夫子曰:“何为不去⒀也?”曰:“无苛政⒁。”夫子曰:“小子⒂识⒃之,苛政猛于⒄虎也。”

(1)过:路过。

(2)哀:伤心,悲痛。

(3)夫子式而听之:夫子:古代对师长的称呼,这里指孔子。式:通”轼“,指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扶着轼。

(4)使:派遣,让。

(5)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6)壹似:壹:确实。壹似:确实像,很像。

(7)重有忧: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重:重叠。

(8)而曰:乃说。

(9)然:是这样。

(10)舅:当时称丈夫的`父亲为舅,即公公。

(11)子:孩子。

(12)焉:于此。

(13)去:离开。

(14)苛政:包括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役等。苛:苛刻,暴虐。

(15)小子:古时长者称晚辈为小子。这里指孔子称他徒弟。

(16)识(zhì):通“志”,记住。

(17)于:比。

孔子路过泰山脚下,有一个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横木听妇人的哭声,让子路前去问那个妇人。子路问道:“您这样哭,实在像连着有了几件伤心事似的。”(妇人)就说:“没错,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来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现在我的儿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作品理解

当权者对老百姓施以苛刻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劳役,使百姓苦不堪言,深刻揭露了社会暴政对人民的残害。

作品赏析

这篇文章通过“苛政”与“猛虎”的绝妙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但可悲的不在于老虎吃人,而在于以身饲虎却难舍其地。那悲凄老妇的一席话,那一条条离去的鲜活生命,是对当政者,尤其是昏庸残暴者的血泪控诉。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

苛政猛于虎(kē zhèng měng yú hǔ)

解释:政:政治。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恶暴虐。苛政,指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剥削的统治,包括政令、赋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