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 第1篇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补(正式担任)赵州司理参军。性格放纵狂妄,不遵守士节礼义,但是才能与凶猛的性格超过一般人。
当时宰相吕夷简上书自求罢免,仁宗下诏书褒奖,没有答应(他)。孙沔上书说:“自从吕夷简当宰相,废黜罢免说忠言走正道的人,等到他以使相的身份去镇守许昌时,就推荐王随、陈尧叟代替自己担任宰相。(王随、陈尧叟)才干平庸却担负重任,(他们)的谋略与议事不和,在中堂之上忿怒相争,被百官取笑,(导致)政事被搁置荒废。又用张士逊担任宰相,士逊原本就缺乏远见,以致于对待国事懒散、懈怠。吕夷简之所以不推举贤能的人来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只推荐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计策,是想让陛下知道宰相的位子非他不可,希望再次想到他而征召任用他。陛下果真召令夷简回来,自吕夷简(吕夷简曾在大名为官,在此代指吕夷简)执掌朝政,到如今已经三年,没有更改一事。把姑息纵容当作安定的(手段),把逃避批评当作明智(的`举动)。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看过奏章后,皇上帝没有加罪于他,议论者喜欢他的正直恳切。
掌管庆州。元昊死后,将领们想乘着这个机会,大举消灭元昊的国家。孙沔说:“乘人之危攻打有丧事的国家,有失中国的体统。” 调任秦州,当时侬智高反叛,孙沔入朝觐见,皇帝用秦州的事务鼓励他。孙沔回答说:“我虽然年纪大了,然而秦州的事不用陛下担忧,陛下应当以岭南为忧。我观察到岭南贼寇的势力正嚣张,官军早晚会有打败仗的消息上奏。”第二天,奏报蒋偕战死,皇帝对执政大臣说:“岭南的事确实如孙沔所预料的那样。”又升任(孙沔)为观文殿学士、执掌并州。但是谏官吴及、御史沈起上奏孙沔荒淫放纵不加检点,主管杭州与并州时所做的事不符合法度,于是将(孙沔)调至寿州。
皇帝下诏令审查他的行迹,使者上奏:“在杭州,孙沔喜爱许明所收藏的《鹰图》,许明不愿意献(给他)。当初,许明的父亲在水仙大王庙祈祷才生了许明,因此小时候叫‘大王儿’。孙沔立即以僭越称王的罪名抓捕了许明,拿走了《鹰图》,并将许明刺字发配。等到孙沔罢去后,许明到提点刑狱处,断一条胳膊为自己诉讼,才得以释放。在并州,孙沔私自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买卖纱、绢、药物。在公堂之上摆放大棒,有时因为暴怒而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曾经剔取盗贼的脚后筋,将其弄断。”奏章送达,就将(孙沔)降为宁国节度副使,监司(负有监察责任的官吏)也因为失察获罪,全部被贬。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 第2篇
《宋史列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
A.守不能夺 夺:改变
B.守汪藻馆之 馆:住在宾馆、客舍里
C.盍祠祀之 盍:何不
D.属登母死舟中 属:适逢
5.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 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B.它日/ 琥有请属/ 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 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 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C.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 谋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D.它日/ 琥有请/ 属登谢却之/ 琥怒谋/ 中以危法会/ 有诉琥侵贷学钱者/ 登呼至面数/ 琥声气俱厉叱下/ 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C.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可以改变社会秩序,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5分)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参考答案
4.B 馆:使……住在宾馆、客舍里。
5.A 加标点为: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
6.C “秩”为“官阶,官吏的'品级等次”之义。
7.(1)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相继馈赠钱币(达)五十万,不留姓名。(满秩,丐,获,各1分,满秩:任期满,丐:乞求,获:如愿。句意2分,共5分)
(2)登归葬其母,事讫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高登回去安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_,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讫,以,卒,讫:结束,以:因为,卒:最终。句意2分,共5分)
参考译文:
高登,字炎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拿法度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没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任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营,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仪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仪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分条陈述的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荒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称“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秦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退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高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像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他,朝廷下诏押送高登到静江府_。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登把母亲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就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_。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_,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 第3篇
宋史列传第八十二原文及译文解析
周美,字之纯,灵州回乐人。少隶朔方军,以材武称。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天子召见,隶禁军。契丹犯边,真宗幸澶州,御城北门。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
天圣初,德明部落寇平凉方渠,美以军侯戍边,与州将追战,破之于九井原、乌仑河,斩首甚众。累迁天武都虞侯。元昊反,陕西用兵,经略使夏竦荐其材,擢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既破金明诸砦(zhài,同“寨”),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夏人新得志,其势必复来。金明当边冲,我之蔽也,今不亟完,将遂失之。”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美领众二千力战,抵暮,援兵不至,乃徙军山北,多设疑兵。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既而复出艾蒿砦,遂至郭北平,夜斗不解。美率众使人持一炬从间道上山,益张旗帜,四面大噪,贼惧走。获牛羊、橐驼、铠甲数千计,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敌复寇金明,美引兵由虞家堡并北山而下,敌即引却。迁文思使。徙知保定军。
元昊大入,据承平砦。诸将会兵议攻讨,洛苑副使种世衡请赍三日粮直捣敌穴。美曰彼知吾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自陕西用兵,诸将多不利,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三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在军中所得禄赐,多分其部下,有余,悉飨劳之。及死,家无余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二》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明当边冲 冲:交通要道B.益张旗帜,四面大噪 张:举起
C.仲淹因属美复城如故 属:归属 D.不如间道掩其不意 掩:袭击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募兵筑万安城而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今不亟完,将遂失之 吾从而师之
C.美请于经略使范仲淹曰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D.美以军侯戌边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8.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周美“用兵谋略”的一组是
①赵保吉陷灵州,美弃其族,间走归京师 ②累迁天武都虞侯
③夏人望见,以为救至,即引去④益张旗帜,四面大噪
⑤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 ⑥美前后十余战,平族帐三百,焚二十一,招种落内附者十一族,复城堡甚多
A.③④⑤B.①④⑥ C.②⑤⑥D.③④⑥
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周美忠于大宋朝廷,勇气过人,在赵保吉攻陷灵州后,毅然离别故土亲人,秘密投奔京师,后在契丹犯边、真宗驾临澶州时,慷慨自陈,要求亲捉敌将,这些都很受真宗赏识。
B.周美行伍出身,在军旅生涯中,由军士升到统兵将领,所得俸禄赏赐常常分给下属。如果有余,总拿来犒劳大家,从不谋私。
C.周美指挥打仗,善用智谋,常常对敌出其不意,金明地区的两仗、芙蓉谷的一仗,充分表现出他的军事才能。
D.自元昊反宋、陕西用兵以来,诸将多不利,而周美前后十余战皆获胜,还使十一个部族归附朝廷。
10.断句与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4分)
美曰彼知吾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间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美慷慨自陈,愿假数骑缚契丹将至阙下,帝壮之,常令宿卫。(4分)
(2) 数日,贼果来,其众数万薄金明,阵于延安城北三十里。(4分)
参考答案
6.C.(属:通“嘱”, 嘱咐)
7.B.(B.两个“之”都是指代第三人称,它(们),他(们);A.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 C.于:介词,向/介词,在;D.以:介词,凭……身份/介词,把)
8.A.(①句表现周美的态度和勇气,非“用兵谋略”; ②句表现周美的官职;⑥句表现周美的战功)
9.C.(周美在金明地区共打了三仗,第一仗是在延安城北三十里,第二仗是在郭北平,第三仗是在虞家堡并北山而下)
10.(1)美曰/彼知吾来/必设伏待我/不如间道掩其不意/世衡不听/美独以兵西出芙蓉谷/大破敌/世衡等果无功(4分,每错漏2处扣1分,扣完为止)
(2)周美情绪激昂,自我推荐,希望借助几匹战马把契丹将领抓到城门下,皇帝认为他很勇壮,常让他在宫禁中值宿警卫。(3分)
(2)几天后,贼人果然来侵犯,敌军几万大军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阵。(3分)
附参考译文:
周美,字之纯,是灵州回乐人。小时候在北方军中服役,凭借才气与武功著称-。赵保吉攻陷灵州,周美抛弃他的家族,秘密逃到京城,皇帝召见他,让他在禁军服役。契丹侵犯边疆,真宗来到澶州,亲自登上城北门(以鼓舞士气)。周美情绪激昂,自我推荐,希望借助几匹战马把契丹将领抓到城门下,皇帝认为他很勇壮,常让他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天圣初年,德明部落侵犯平凉方渠,周美凭借军侯身份戍守边疆,与州将追击作战,在九井原、乌仑河打败敌军,杀敌很多。多次升迁做了天武都虞侯。元昊谋反,周美于陕西领兵,经略使夏竦引荐其材,破格提拔他为供备库使、延州兵马都监。夏人攻破金明诸寨以后,周美向经略使范仲淹请求说:“夏人刚刚得志,形势上一定会再次侵犯。金明正处在边界要冲的位置,是我方的'屏障,现在如果不赶快修缮,将最终失去它。”范仲淹于是嘱咐周美像原来那样修复城池。几天后,贼人果然来侵犯,敌军几万大军迫近金明,在延安城北三十里布阵。周美率领两千人马奋力作战,一直到黄昏时分,援兵仍然没来,周美于是领军到山北,多设疑兵。夏人远远望见,以为救兵到来,即刻领兵离去。周美不久又经过艾高寨,于是到达郭北平,天明战斗不止。周美率领众人派人持一火炬从小道上山,举起更多的旗帜,在四面呐喊,贼人因惧怕而逃跑。周美俘获几千牛羊、骆驼、铠甲,于是招募兵士修筑万安城而归。敌人再次侵犯金明,周美率领部队从虞家堡北山杀出,敌军即刻退却。周美迁为文思使,随后调任统领保定军
元昊军大举侵犯,占据承平寨。各位将领集合军队商讨进攻的办法,洛苑副使种世衡请求带三日粮草去直捣敌穴。周美说:“敌人知道我军已来应战,一定设下理伏等待。不如从小道袭击他们没料想到的地方。”世衡不听。周美独自率领部队从西边出芙蓉谷,大破敌军。世衡等果然没有战功
自陕西用兵以来,诸将大部分没打过胜仗,周美前后十余战,平定三百族帐,焚掉二十一帐,招降十一族,收复很多城堡。在军队中所得俸禄赏赐,大多分给他的部下,如果还有剩余,全部用来犒赏军士。到死时,家中没有任何剩余财产。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 第4篇
《宋史·列传第四十六》原文及翻译
杨砺,字汝砺,京兆鄮人。建隆中举进士甲科。父丧,绝水浆数日。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乡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解褐凤州团练推官,岁余,又以母疾弃官。开宝九年,诣阙献书,召试学士院,授陇州防御推官。入迁光禄寺丞,丁内艰,起就职。久之,转秘书丞,改屯田员外郎,知鄂州,以善政闻。
端拱初,真宗在襄邸,迁库部,充记室参军,赐金紫。初,广顺中,周世宗节制澶州,砺贽文见之,馆接数日。世宗入朝,砺处僧舍,梦古衣冠者曰:“汝能从乎?”砺随往,睹宫卫若非人间,殿上王者秉珪南向,总三十余。砺升谒之,最上者前有案,置簿录人姓名,砺见己名居首,因请示休咎。王者曰:“我非汝师。”指一人曰:“此来和天尊,异日汝主也,当问之。”其人笑曰:“此去四十年,汝功成,予名亦显矣。”砺再拜,寤而志之。砺初名励,以籍作砺,遂改之。至是,受命谒见藩府,归谓子曰:“吾今见襄王仪貌,即所梦来和天尊也。”迁水部郎中。真宗尹开封,砺为推官。真宗尝问砺:“何年及第?”砺唯唯不对。后知其唱名第一,自悔失问,谓砺不以科名自伐,甚重之。即位,拜给事中、判吏部铨。未几,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初,知贡举,俄拜工部侍郎、枢密副使。二年,卒,年六十九。真宗轸悼,谓宰相曰:“砺介直清苦,方当任用,遽此沦谢。”即冒雨临其丧。砺僦舍委巷中,乘与不能进,步至其第,嗟悯久之。废朝,赠兵部尚书,中使护葬。砺为文尚繁,无师法,每诗一题或数十篇。在翰林,制诰迂怪,见者哂之。有文集二十卷。
——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六》(中华书局校点校勘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父丧,绝水浆数日 绝:拒绝
B.砺见己名居首,因请示休咎 休:吉祥
C.砺初名励,以籍作砺,遂改之 籍:名册
D.谓砺不以科名自伐,甚重之 伐:夸耀
7.下列句子中,分别表示杨砺“相信梦境”和“介直清苦”的一组是( )(3分 )
①入迁光禄寺丞,丁内艰,起就职 ②砺处僧舍,梦古衣冠者曰 ③,汝功成,予名亦显矣。 ④砺再拜,寤而志之。 ⑤襄王仪貌,即所梦来和天尊也。 ⑥砺僦舍委巷中,乘与不能进
A.①② B.③⑤ c.⑤⑥ D.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砺没有走上仕途时,父亲就去世了;在“知鄂州”前,曾经因母亲有病和母亲去世2次终止做官。
B.杨砺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个穿戴着古人衣帽的人进了一个宫殿,还在案桌上的一本簿册中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C.杨砺在梦中见到的那个来和天尊曾对杨砺说,再过40 年,你会立下大功劳,而到时我的名声也会到处传播。
D.杨砺写文章崇尚烦琐,没有拜师学习,有时一个题目要写几十首诗歌。他起草的文稿又长又怪,见到的人都讥笑他。
9.把文言 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3分 )
(2)砺升谒之,最上者前有案,置簿录人姓名(3分 )
(3)谓宰相曰:“砺介直清苦,方当任用,遽此沦谢。”(3分 )
参考答案
(登记)
(①写杨砺官职因故变化。②梦中所见。③写的是来和天尊的话。④写他记住梦境)
(“师法”的意思是“师承效法”)
9.(1)服丧期满,因为奉禄不足供养母亲,而闲居没有当官的意向
(2)杨砺登上宫殿拜见了他,最上位的人前面有案桌,放置着簿本记录人的姓名
(3)对宰相说:“杨砺正直清苦,正要任用他,这么快就去世了。”
【参考翻译】
杨砺的字叫汝砺,是京兆鄮人。建隆时中举进士甲科。父亲死后,拒绝喝水浆多天。服丧期满,因为奉禄不足供养母亲,而闲居没有当官的'意向,家乡的老朋友写 信催促和开导他,他才去当了官。最初担任凤州团练推官,一年多后,又因为母亲生病而放弃了官职。开宝九年,赴京城呈交文书,应召被学士院任用,授以陇州防御推官一职。进入朝廷任光禄寺丞,因遭遇母亲丧事,后来才被起用并就职。很久后,转任秘书丞,又改任屯田员外郎、主管鄂州,以处理政事好而出名。
端拱初年,真宗皇帝在襄邸, 杨砺被调任库部,充当记室参军,皇帝赐给他金印紫绶。当初,广顺中,周世宗控制澶州,杨砺送上所写的文章求见了他,在客馆里被接待了几天。周世宗进入朝廷后,杨砺还住在和尚庙里,梦见穿戴着古人衣帽的人说:“你能跟随我吗?”杨砺跟随他前往,看见那宫殿警卫好象不是人间,宫殿上那个称王的人手拿玉面向着南方,统领着三十多人。杨砺登上宫殿拜见了他,最上位的人前面有案桌,放置着簿本记录人的姓名,杨砺见自己的名字居首,于是请他指点吉凶。像王的人说:“我不是你的老师。”指着一人说:“这是来和天尊,将来是你的主人,你应当问他。”那人笑道:“这离开已经四十年,你功成时,我的名声也就到处传播了。”杨砺拜了两次,醒后记下了这件事。杨砺最初名叫励,因为登记时写的是砺,于是改了。到这时,受命拜见藩府官,回家后对儿子说:“我今天所见的襄王的仪表和相貌,就是梦中见到的来和天尊呀。调任水部郎中。真宗做开封府尹时,杨砺是推官。真宗曾经问杨砺:“你哪一年考上的?”杨砺吞吞吐吐不回答。后真宗知道他点名时第一个,自我后悔问话太冒失,认为杨砺不以科名自夸,很器重他。真宗即位后,封他给事中、判吏部铨。没有多久,征召他进翰林做学士。咸平初年,主管贡举,不久任命他做工部侍郎、枢密副使。第二年去世,六十九岁。真宗悲痛地哀悼他,对宰相说:“杨砺正直清苦,正要任用他,这么快就去世了。”岁即冒雨参加他的丧事。杨砺租赁的房子在弯曲的小巷中,乘坐的车马不能进去,步行到他 的住处,慨叹悲痛了很久。皇帝那天放弃了上朝,追赠他为兵部尚书,朝廷海派了使者去护葬。
杨砺写文章追求烦琐,没有什么师承和效法,一个诗题有时做几十篇。在翰林时,起草的公文既不时尚又很奇怪,见到的人都讥笑他。有文集二十卷。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 第5篇
《宋史》原文及译文
卢多逊①,怀州河内人。曾祖得一、祖真启皆为邑宰;父亿,字子元,少笃学,以孝悌闻。
多逊,显德初,举进士,解褐秘书郎、集贤校理,迁左拾遗、集贤殿修撰。乾德二年,权知贡举。三年,加兵部郎中。四年,复权知贡举。六年,加史馆修撰、判馆事。开宝二年,车驾征太原,以多逊知太原行府事。移幸常山,又命权知镇州。四年冬,命为翰林学士。六年,使江南还,受诏同修《五代史》,迁中书舍人、参知政事。丁外艰,数日起复视事。会史馆修撰扈蒙请复修时政记,诏多逊专其事,加吏部侍郎。
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太祖好读书每取书史馆多逊预戒吏令白己知所取书必通夕阅览及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先是,多逊知制诰,与赵普不协,及在翰林日,每召对,多攻普之短。未几,普出镇河阳。太宗践祚,普入为少保。数年,普子承宗娶燕国长公主女,承宗适知泽州,受诏归阙成婚礼,未逾月,多逊白遣归任,普由是愤怒。上留承宗京师,未几,复用普为相,多逊益不自安。会有以多逊尝遣堂吏赵白交通秦王廷美②事闻,太宗怒,下诏数其不忠之罪,削夺多逊在身官爵及三代封赠、妻子官封,并用削夺追毁。一家亲属,并配流崖州③,所在驰驿发遣,纵经大赦,不在量移之限。期周已上亲属,并配隶边远州郡,部曲奴婢纵之。
多逊至海外,因部送者还,上表称谢。雍熙二年,卒于流所,年五十二。
初,亿性俭素,自奉甚薄,及多逊贵显,赐赉优厚,服用渐侈,愀然不乐,谓亲友曰:“家世儒素,一旦富贵暴至,吾未知税驾之所。”后多逊果败,人服其识。
(摘编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三》)
【注】①卢多逊与后文赵普均为北宋初宰相。②“秦王廷美”是宋太祖赵匡胤四弟,原名匡美,避太祖讳改名光美,太宗光义继位后又避太宗讳改名廷美。③古崖州位于今海南省三亚市。
参考译文:
卢多逊,怀州河内人。他的曾祖父卢得一,祖父卢真启都任过县令。他的父亲卢亿字子元,年轻时好学,以孝悌闻名。
卢多逊,显德初年考中进士,出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升为左拾遗、集贤殿修撰。乾德二年,代掌贡举。乾德三年,加任兵部郎中。乾德四年,又代掌贡举。乾德六年,加任史馆修撰、判馆事。开宝二年,太祖征讨太原,任命卢多逊为知太原行府事。太祖移到常山,又任命他代掌镇州。开宝四年冬天,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开宝六年,出使江南回朝,受诏与人同修《五代史》,升任中书舍人、参知政事。遭父丧,几天后被朝廷起用处理政事。恰逢史馆修撰扈蒙请求恢复修撰时政记,诏令多逊专门负责这件事,加任吏部侍郎。
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记,文辞敏捷,喜欢任用术数,有谋略。太祖喜欢读书,每次到史馆取书,多逊预先诫令史馆官吏告诉自己,知道太祖所拿的书,一定通宵阅读,到太祖问到书中事时,多逊回答流畅,同僚们都佩服他。
从前,多逊主持制诰,与赵普不和,在翰林院时,每次召对,常常攻击赵普的'短处。不久,赵普出京镇守河阳。太宗即皇帝位,赵普入朝任少保。几年后,赵普的儿子赵承宗娶燕国长公主的女儿,承宗当时正任知泽州,受诏回朝举行婚礼。不满月,多逊要求太宗让他回到任所,赵普从此对多逊愤怒在心。太宗把承宗留在京城。不久,重新起用赵普为宰相。多逊越发感到不安。正好因为多逊曾经派堂吏赵白勾结秦王廷美的事被告发,太宗大怒,下诏一一列举他不忠的罪过,卢多逊所任一切官爵以及三代祖先的封赠、妻子的官封,一并削夺追毁。全家人口,一同流放到崖州,所到各地由驿马遣送,即使有大赦,也不在宽赦之列。期周以上亲属,一并刺配流放到边远州郡,部属奴仆都放走。
多逊到了边远之地,托遣送他的使者回朝时带奏表给朝廷谢恩。雍熙二年,在流放地去世,终年五十二岁。
当初,卢亿为人俭朴,自己的俸禄很微薄。到卢多逊显贵后,赏赐丰厚,消费渐渐奢侈,他忧愁不乐,对亲友说:“我家世代儒素,一旦富贵突然到来,我不知日后葬身之地啊。”后来多逊果然败落,人们叹服他的见识。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 第6篇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 “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 “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 “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C.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D.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B.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C.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D.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B.孙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C.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D.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参考答案
10.(3分) 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不能拆分;“断一臂自讼”,不宜拆分。)
11.(3分) A(“古代的女子有名无字”错,古代女子许嫁,及笄而字。)
12.(3分) A(“孙沔也因此被贬谪”错,皇上并没有治孙沔的罪。)
13.(10分)(1)以姑息纵容为安定,以逃避批评为明智。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 (5分,划线处、大意各1分)
(2)奏章送达,就将(孙沔)降为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因为失察获罪,全部被贬。
(5分,划线处、大意各1分)
参考译文: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补(正式担任)赵州司理参军。性格放纵狂妄,不遵守士节礼义,但是才能与凶猛的性格超过一般人。
当时宰相吕夷简上书自求罢免,仁宗下诏书褒奖,没有答应(他)。孙沔上书说:“自从吕夷简当宰相,废黜罢免说忠言走正道的人,等到他以使相的身份去镇守许昌时,就推荐王随、陈尧叟代替自己担任宰相。(王随、陈尧叟)才干平庸却担负重任,(他们)的谋略与议事不和,在中堂之上忿怒相争,被百官取笑,(导致)政事被搁置荒废。又用张士逊担任宰相,士逊原本就缺乏远见,以致于对待国事懒散、懈怠。吕夷简之所以不推举贤能的人来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只推荐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计策,是想让陛下知道宰相的位子非他不可,希望再次想到他而征召任用他。陛下果真召令夷简回来,自吕夷简(吕夷简曾在大名为官,在此代指吕夷简)执掌朝政,到如今已经三年,没有更改一事。把姑息纵容当作安定的(手段),把逃避批评当作明智(的`举动)。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看过奏章后,皇上帝没有加罪于他,议论者喜欢他的正直恳切。
掌管庆州。元昊死后,将领们想乘着这个机会,大举消灭元昊的国家。孙沔说:“乘人之危攻打有丧事的国家,有失中国的体统。” 调任秦州,当时侬智高反叛,孙沔入朝觐见,皇帝用秦州的事务鼓励他。孙沔回答说:“我虽然年纪大了,然而秦州的事不用陛下担忧,陛下应当以岭南为忧。我观察到岭南贼寇的势力正嚣张,官军早晚会有打败仗的消息上奏。”第二天,奏报蒋偕战死,皇帝对执政大臣说:“岭南的事确实如孙沔所预料的那样。”又升任(孙沔)为观文殿学士、执掌并州。但是谏官吴及、御史沈起上奏孙沔荒淫放纵不加检点,主管杭州与并州时所做的事不符合法度,于是将(孙沔)调至寿州。
皇帝下诏令审查他的行迹,使者上奏:“在杭州,孙沔喜爱许明所收藏的《鹰图》,许明不愿意献(给他)。当初,许明的父亲在水仙大王庙祈祷才生了许明,因此小时候叫‘大王儿’。孙沔立即以僭越称王的罪名抓捕了许明,拿走了《鹰图》,并将许明刺字发配。等到孙沔罢去后,许明到提点刑狱处,断一条胳膊为自己诉讼,才得以释放。在并州,孙沔私自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买卖纱、绢、药物。在公堂之上摆放大棒,有时因为暴怒而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曾经剔取盗贼的脚后筋,将其弄断。”奏章送达,就将(孙沔)降为宁国节度副使,监司(负有监察责任的官吏)也因为失察获罪,全部被贬。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 第7篇
《元史·列传第二十七》原文及译文解析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蚤孤,八岁,以兴圣太后命,侍明宗于籓邸。寻入国子学为诸生。 八番宣抚司长乃其世职,英宗遂授八番宣抚司长。既至,宣布国家恩信,峒民感悦。有累岁不服者,皆喜曰:“吾故贤帅子孙也,其敢违命。”率其十四部来受约束。
至顺元年,丁内艰还京。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岁漕米由海道达京师,别儿怯不花董其事。寻除礼部尚书,特命领宿卫。凡宿卫士有从掌领官荐用者,往往所举多其亲昵。至别儿怯不花独推择岁久者举之,众论翕服。
至正二年,拜江浙行省左丞相。行至淮东,闻杭城大火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曰:“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织坊减元额之半,军器、漆器权停一年,泛税皆停。事闻,朝廷从之。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又请岁减江浙、福建盐课十三万引。或遇淫雨亢旱,辄出祷于神祠,所祷无不应。在镇二年,虽儿童女妇莫不感其恩。召还,除翰林学士承旨,仍掌宿卫。
四年,拜中书左丞相。朝廷议选奉使宣抚,使问民疾苦,察吏贪廉,且选习北籓风土及知典故者,俾别儿怯不花周行沙漠,洗冤除弊,不可胜计。又奏发使谕诸王,赐以金衣重宝,使各抚其民,毋逾法制,于是内外震肃。明年,岁大饥,流民载道,令有司赈之,欲还乡者给路粮。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七年,进右丞相。十年正月卒。追封冀王,谥忠宣。
(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B.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C.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D. 疾驰赴镇/即下令录被灾者/二万三千余户/户给钞一锭/焚死者亦如之/人给月米二斗/幼稚给其半/又请日减酒/课为钱千二百五十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 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谥号有褒也有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别儿怯不花的先辈很有声望。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时,有多年不愿臣服的,知道他是贤帅的子孙后,就率部归服了。
B.别儿怯不花正直无偏私。他掌管宿卫之事时,一改前任任人唯亲的做法,举荐那些任职时间长的人,受到了人们的一致称赞。
C.别儿怯不花很受信任和重用。他八岁时就被派入王府侍奉明宗,长大后被任命为高官,巡行地方,察访民情官情,他的建议也总是被采纳。
D.别儿怯不花有爱民之心。杭城遭遇大火,他急速前往,请求朝廷减免种种赋税;发生饥荒时,他赈济灾民;他还派遣使者请求诸王,各自安抚好所管辖的百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大作省治,民居附其旁者,增直买其基,募民就役,则厚其佣直。(5分)
(2)帝还自上都,遣中使数趣使迎谒,比见,帝亲酌酒劳之。(5分)
参考答案
4.C
5.B (“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6.D (原文:“又奏发使谕诸王”,他奏请朝廷派遣使者晓谕诸王,不是他派遣使者。)
7.(1)(他)又大规模兴建省府的`治所,紧邻治所的民居,加价买下它的地基,招募百姓参与建造,还增加他们工钱。(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大作”——大规模兴建、“增直”——加价、“就役”——参与建造,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帝从上都回到京城,派宫中使者多次催促让(别儿怯不花)前来谒见皇帝,等到见了面,皇帝亲自斟酒慰劳他。(评分标准,译出大意2分;“数”——多次、“趣”——催促、“比”——等到 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别儿怯不花,字大用,早年丧父,八岁那年,因为兴圣太后的命令,在王府侍奉明宗。不久入国子学成为诸生。八番宣抚司长是他家世代担任的官职,因此英宗就任命他担任八番宣抚司长。他到任以后,宣布国家的恩德与信用,峒民感动而喜悦。有多年不愿臣服的,都高兴地说:“这是我们从前的贤能统帅的子孙啊!我们怎么敢违抗他的命令。”率领十四个部落来接受别儿怯不花的管制。
至顺元年,因母亲去世而回到京城。服丧期满后被起用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江浙地区每年的米粮都是由海道运达京师,别儿怯不花监督管理这项事务。不久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并特别被命令掌管宫廷宿卫之事。大凡值宿的卫士有被掌领官举荐任用的,掌领官往往多举荐其亲近的人。到别儿怯不花掌管宿卫之事,唯独举荐选拔任职时间长的人,众人议论这件事都表示心悦诚服。
至正二年,被任命为江浙行省左丞相。走到淮东,听说杭州城大火把官舍和民房几乎烧光了,(他)仰天大哭道:“杭州,是浙江省管治的地方,我受命出任那里的长官,却发生了这样的火灾,这是我没有德行而连累了杭州城百姓啊。”他骑快马奔赴杭州城,立即下令登记遭受火灾的人家共二万三千余户,每家给予一锭银子,烧死的人也按此规定,每人每月给米二斗,年幼者给予一半。又请求朝廷每天减少酒税,合钱一千二百五十缗,纺织作坊减掉原来税额的一半,军器、漆器税暂停收一年,一般的税都停止征收。事情上报朝廷后,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他)又大规模兴建省府的治所,紧邻治所的民居,加价买下它的地基,招募百姓参与建造,还增加他们工钱。又请求朝廷每年减去江浙、福建十三万引盐税。有时遇到雨涝、大旱,他就出门到神祠祈祷,所祈祷的事没有不应验的。在这里做地方官两年,即使是儿童妇女也没有不感念他的恩德的。朝廷召他回京城,任命他担任翰林学士承旨,仍掌管宫廷宿卫之事。
至正四年,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朝廷商议选拔宣抚使,奉使询问百姓疾苦,察访官吏的贪与廉,并且要选拔熟悉北蕃风土人情和了解典章制度的人,派别儿怯不花巡行沙漠。(他)洗雪冤情,革除弊端,不可胜计。又奏请朝廷派遣使者晓谕诸王,赐给他们金衣重宝,让他们各自安抚好所管百姓,不要违法乱纪。于是朝廷内外都受到震动,一片肃然。第二年,发生了大饥荒,逃荒的人充满了道路,别儿怯不花命令有关部门赈济灾民,想回乡的灾民就发给他们路上用的粮食。皇帝从上都回到京城,派宫中使者多次催促让(别儿怯不花)前来谒见皇帝,等到见了面,皇帝亲自斟酒慰劳他。七年,升官任右丞相。十年正月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冀王,谥号为忠宣。
《宋史列传第四十七》阅读赏析及原文译文 第8篇
《宋史·列传第七十五》原文及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有删节)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就:就职。
B.赴调,知天长县。 知:主持、管理。
C.请悉以赋民。 赋:征税。
D.不伪辞色悦人 悦:取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包拯“性峭直”的一组是(3分) ()
①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 ②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
③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 ④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
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⑥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D.②④⑥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包拯为人至孝,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予知县官职,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也跟他是百姓时一样。他对子孙也严格要求,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商贸易。
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担任监察御史时,曾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7.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端 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5分)
(2)拯性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5分)
参考答案
4.C
5.B
6.D
⑴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⑵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②是“各道转运加按察使”所为,不是包拯,⑤是间接表现。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D不是担任监察御史时,而是“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1)①缘,趁着,顺着;②率,皆、都;(六国互丧,率赂秦也。)③遗,赠送、给予;④才,仅仅、只;⑤语意通顺1分。(2)①句式:“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状语后置;②恶,厌恶;③务,致力于,极力从事;④嫉,憎恨;⑤语意通顺1分。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之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管理天长县。
不久拜监察御史裹行,改监察御史。当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雨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包拯一起奏论此事,言辞很急切。又曾经建议说:“国家每年向契丹交纳财物,不是抵御戎人的计策,应该操练军队选择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又请求重视门下封还驳正的制度,以及废黜t官污吏不得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的方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他们上奏_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刻严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出京任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调任陕西,又调任河北,入朝任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所的造船木材,一概向百姓征收索取;又七个州交纳河桥竹索的赋税,一般有几十万,包拯都奏请加以废除。契丹在邻近边塞地区集结军队,边境州郡渐加戒备,命令包拯去河北调发军粮。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_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性格正直,憎恶官吏苛杂刻薄,致力于敦厚宽容之政,虽然非常憎恨恶行,但从来没有不用忠恕之道来推行政务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_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