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古诗文>《赤壁赋》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

时间:2024-01-02 08:05:15 古诗文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第1篇

1.关于“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xxx·月出》。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节奏优美,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双声叠韵诗。全诗及译文如下:

月出皎①兮,月儿东升亮皎皎,

佼人僚②兮,月下美人更俊俏,

xxx③兮,体态xxx姗来,

劳心悄④兮。惹人相思我心焦。

月出皓⑤兮,月儿出来多光耀,

佼人⑥兮,月下美人眉目娇,

舒懮受⑦兮,xxx姿姗姗来,

劳心慅⑧兮。惹人相思心头搅。

月出照⑨兮,月儿出来光普照,

佼人燎⑩兮,月下美人神采姣,

xxx兮,体态轻盈姗姗来,

劳心惨兮。惹人相思心烦躁。

(译文选自程俊英《诗经注译》,载《十三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94年版)

①〔皎〕形容月光洁白明亮。

②〔佼人僚〕佼,通“姣”,美好。僚,通“嫽”,xxx。

③〔xxx〕形容女子举止娴雅xxx。舒,舒缓。窈纠,通“窈窕”,形容女子体态苗条。

④〔劳心悄〕忧心深重的样子。劳心,忧心。悄,忧愁的样子。

⑤〔皓〕形容月光明亮。

⑥〔(liǔ)〕美好。

⑦〔懮(yǒu)受〕形容步态优美。

⑧〔慅(cǎo)〕忧虑不安的样子。

⑨〔照〕明亮的样子。

⑩〔燎〕光彩照人的样子。

⑾〔xxx〕形容女子体态轻盈。

⑿〔惨〕通“躁”,xxx而烦躁不安的样子。

2.关于“御风”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líng)然善也。”列子,名御寇,xxx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风飞行。泠然,轻妙的样子。

3.关于“羽化”

《晋书·许迈传》:“永和二年,(迈)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xxx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测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4.关于“客有吹洞箫者”

清代xxx《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xxx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_xxx。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xxx。xxx《次孔毅父韵》:‘不知西州xxx道士,xxx随身只两膝。’又云:‘xxx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xxx善_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xxx,绵竹道人,字子京。”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第2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xxx乐之,行歌相答。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xxx小,水落石出。xxx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 )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qiú)龙,攀栖鹘(hú)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xxx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piān xiān),过临皋(gāo)之下,揖(yī )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fǔ)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chóu)xxx夜,xxx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xxx,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第3篇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xxx也?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xxx乎——状语后置(被动句)

知不可乎骤得——倒装

固一世之雄也 “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 省略句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第4篇

(一)导入:以问题“xxx为xxx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xxx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xxx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xxx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xxx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xxx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2、《后赤壁赋》中,xxx如何挣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xxx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xxx的方法有没有效果?他得到解脱了吗?然后学生根据课文任选一种方法来评价,写下来。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并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评价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讲解,将本节课引向最终的结论:xxx的挣扎是不成功的。)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大家更喜欢前后赋哪个结尾呢?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与见解,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

(五)拓展延伸:xxx告诉我们:

(本部分引用《xxx突围》中的语段,旨在让学生静悟,感受xxx的精神世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课文

(作业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完内容之后再返回课文,静静朗读,得出自己的感悟。)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第5篇

xxx(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文豪,“xxx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xxx并称欧苏;诗与xxx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xxx;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第6篇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xxx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xxx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xxx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xxx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xxx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xxx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xxx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xxx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xxx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xxx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第7篇

第一段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xxx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又**“归而谋xxx”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xxx;两篇文章均以_赋_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_清风xxx,水波不兴_、_白露xxx,水光接天_,后赋则是_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xxx小,水落石出_。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xxx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